一、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2.内容: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3.意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理解土地改革
(一)抗美援朝
1.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
3.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英雄事迹: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自己英勇牺牲;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土地改革
1.概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疆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三大改造
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它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五、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雷锋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中共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三)时代精神: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邓稼先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焦裕禄是兰考县委书记,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他们所体现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七、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文化大革命”
1.开始: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2.危害:“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八、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会议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概况: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3.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2)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5)1992年,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6)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作用: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九、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1)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意义: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两弹一星”
1.成就:(1)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4)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意义:(1)“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2)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改革开放后航天技术成就
1.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籼型杂交水稻
1.发明: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意义:(1)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2)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四)青蒿素
1.发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意义:(1)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十一、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意义:(1)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2)为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中美建交
1.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外交政策及策略
1.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策略:(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2)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十二、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一国两制”
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4.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3.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交往史实:(1)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2)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
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3)1995年,江泽民针对
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4)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
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5)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