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之美

2024-11-23 12:0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37人

秋风秋雨、秋山秋水等有形之物可观可状,固然易引起悲喜之情,然而稍纵即逝的音声与见仁见智的玄理,特别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象征意蕴,似有似无,妙手偶得。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这样的佳作。后世以“六一风神”称道欧阳修的文风,又有“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的说法,透过该文可得一斑。文章以“秋声”为题,似了无深意,然而“知人论世”,可以反复涵泳。

文章开篇以散驭骈直入主题,即“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颇有“环滁皆山也”的简洁清晰。“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听觉、触觉相互交织,挟清凉之气的秋雨淅淅沥沥,瞬间波浪翻涌、风雨袭来,清冷砭人肌骨,因此又幻化为刀枪铁骑瞬间奔突而来。理智随即登场,于是发问“此何声也?”此时,反而是置身事外的童子更加清醒,“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寥寥数语开篇,却将诸多感觉融于想象,在和谐的声韵中流动,创造出似真似幻的境界,如同丹青妙手将秋声作为可感的水墨一样在纸上晕染开来。

随之作者便充分展现了“赋”的“体物”特征。一扫重章叠唱、直接铺陈的传统“赋”法,从自然世界和人文价值两个方面回答了上述问题。为何秋声“悲哉”?只因秋色惨淡、秋容清明、秋气栗冽、秋意萧条。文辞韵脚和谐、音调铿锵,简洁整饬,铺陈出自然界中“秋”的特征,由声至感,由感至理,又由理至论。于是作者感慨遂深,认为悲秋之声所过之处无不凄凄切切,纵然是草木山石也为之动容、闻之色变、感之叶落。

欧阳修叹道:可悲。这就是秋声,它为何而来?它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它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意境寂寥,山林空旷。所以它凄凄切切,呼号迅猛,绿草繁树使人快乐。秋声拂过草地,草则变色;掠过森林,树即落叶。秋声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属阴;发出铿锵之声,五行上属金。天地之严凝之气,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这段文字的笔锋从自然转向人文,试图在传统中安顿个人的想象、体验与感慨,以舒缓因自然变化所引起的紧张之情。《周礼》“秋”配“刑”官,阴阳二气中属“阴”,五行属“金”,五音属“商”,五方属“西”,而时值农历七月,又配十二律中的“夷则”。可以说,从周孔制礼作乐以来的典章制度中,从五行、五方、五音等所建构的自然与人文合二为一的传统世界中,“秋”天然与“悲伤”“杀戮”等相关。这种天人合一让“秋声”之“悲”从自然之理转为人文之理,看起来顺理成章。

一念至此,天地“常理”幡然明白,于是作者迅速做结:草木无情,尚且闻秋声而萧条,何况人是万物之灵长,更易多愁善感。还有生活中的诸多忧愁烦劳,又如何能追求永恒?万物的改变本是理所当然,自然界与儒家人文世界并未曾执着于身体的永恒,自己又何必闻秋声而叹恨?

欧阳修再看童子,早已垂头而睡,全不像自己怨恨悲愁、慨叹永恒,好似一个“百忧不感其心,万事不劳其形”的大智者。相较之下,慨叹生命易逝,不过虫声唧唧。作者或在自嘲,只留无限遐想。文章一唱三叹,摇曳生姿,韵味悠长。

《秋声赋》500余字而成名篇,必不只关辞采。“知人论世”,文章富含哲理与底蕴,令人感慨遂深。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