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魏国李悝变法中,要求百姓种田时“必杂五谷”“力耕数耘”,收获时如“寇盗之至”进行抢收,还要求农户“环庐树桑,菜茹有畦”。 李悝此举
A.体现了儒家政在得民的思想 B.顺应了时局发展需求
C.意在强调劳动生产的重要性 D.源于劳作方式的转变
2.廖伯源认为:“(西汉)郡县考课之项目,虽天下郡县大体相同,然特殊地区之长吏,其职掌除与一般郡县长吏相同外,又有特别事务之项目,该项目亦当考课。地方长吏之考课,分若干项目分别考其等第,再集中分项之等第,评定其考课之总等第。”这
A.反映了考课制度缺乏合理性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约束
C.实现了对官吏的全方位监督 D.利于地方治理的因地制宜
3.隋朝大运河修建后,古代中国就很少出现南北分治的情况。 类似地,有独立倾向的美国西部,在从东到西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之后,独立倾向消失。这表明
A.中美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相似性 B.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C.技术发展加强了政权的控制力 D.地理条件制约国家管理
4.北宋时,大量的劳动力涌入采煤行业,煤的产量大幅提升,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之物。在都城内外,官营煤场有 20 多处,挖掘运输设施多样,工作流程复杂。采煤业的兴盛主要缘于
A.开采技术的进步 B.金属冶炼和铸造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5.明朝的多位皇帝严格执行禁海令,私下进行海上贸易的百姓被视为海盗。但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总是一批被灭,新的更大的一批又兴起。这反映了
A.朝廷海疆政策与现实的矛盾 B.政府失去了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C.商贸发展提高了海盗的地位 D.倭寇是东南沿海不稳定的因素
6.戊戌变法中,日本政府对变法表露出赞许和同情,但援助甚少;戊戌政变后,日本则公开或私下救援维新党人,阻止废除光绪帝,多次劝告清朝实行温和主义,并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对华外交政策
A.推动了戊戌变法的进程 B.意在提高其在华影响力
C.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D.导致清廷倾向“联俄拒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