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当前中学生的作文,不少文章都存在内容空洞、语言单调、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问题。走进作文课堂,我们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赶紧翻出“优秀作文集”“作文大全”参考;还有的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却只是记了流水账,毫无美感。
究其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中学生还未打开心灵之窗,作文思路还没有开启。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之前思路开阔,意蕴丰富呢?化意蕴为意象,化抽象主题为形象描写,循序渐进的进行句群和篇章的构思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化意蕴为意象的思维形式
所谓化意蕴为意象,是指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主旨,化抽象为具象。就思维形式来说,最主要的是联想和想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抽象的主旨与具体的人、事、景、物和历史文化的积淀联系起来,从而打开思路。
从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并不是学生的生活过于单调,没有内容可写,而是我们没有训练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日常的生活积累,来进行写作。如果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化意蕴为意象的专项训练,从句群(段)到篇章,那么,学生写出意蕴丰厚、内容充实、有一定文采的文章,并不是难事。
二、运用化意蕴为意象的方法解题
在作文课上,首先要指导学生一步步将抽象的题目转化为可感的具体内容,从而有对象可写。在教学中,我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步,辨明题意:
1、找出题目的关键词
2、见实落实,弄清关键词的本义(辞典释义)
3、进行拓展联想,找出比喻义和引申义
第二步,化题为象:
“化题为象”是指善于借助“象形想象”,化抽象为具象,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思,力避概念化图解文题。把派生意义转化为具体的人、事、景、物或诗词佳句。
第三步,化一为万:
通过接近联想(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相似联想(形似或神似)、相对联想(时间、空间或性质上的相对),发散思维,列出一组(三至五个)物象。
第四步,缘象明意 :
由物象提炼出作者的情感或悟出的的道理。
下面以《拥有阳光》为例,来具体阐释这一过程:
作文题目:拥有阳光
审题分析:
关键词:阳光
“阳光”的本义:日光
引申义:是明亮、无私、博大、天真烂漫、快乐无忧的象征,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联想到的物象:伟大的母爱,无私的匠心,孩子们的笑脸,快乐的心情……
诗意化的情感或哲理:
有阳光的日子,真好。
有阳光般的心情,真好。
享受阳光般的关爱与友情,真好。
三、运用化意蕴为意象的方法写作句群(段)
在有对象可写后,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内容的写作训练。在训练中,可以先进行句群的训练,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既学会运用这些句式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又能用来展开议论、抒发感情,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下面以引用式句群为例来阐释具体训练过程:
引用式句群包括引用古诗文和引用事例两个方面,这里主要阐述化用用古诗文的方法。化用古诗文是一种间接引用的方法,是通过自己的再造、组合,引用古诗文的方法。以“语文”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化题为象: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支神来之笔,渲染香炉峰上的袅袅紫烟,
第二步,化一为万:点化大漠长河的遥遥思念,勾勒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
第三步,缘象明意 :语文是亘古的文化在我心中的积淀。
通过上述方法,对各种句式进行反复训练,熟能生巧,让学生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将人、事、景、物、古诗文组合在各种句式中。这些句子,可以用在文章的开头来形成“风头”,可以放在行文中间来进行描写、展开论述,可以放在结尾来抒情议论,升华主题。
四、运用化意蕴为意象的方法构思文章
在句群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构思文章。其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构思句群大致相同,只是将某些句群中的句子当作段落的中心句,然后再据此进行详细的叙述、描写或展开论述,来构思篇章。
如写作母亲,用比喻作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再进行描写,从而生动形象地诠释母爱的含意:
文题:我眼中的母亲
开头:母亲是什么?有人说,母亲是……;有人说,母亲是……;还有人说,母亲是……
当我……时,终于明白,母亲是什么……
正文中心句:
倘若我跑在最后却不惮于前驱时,母亲必是那最忠实的呐喊者。
……
倘若我踯躅于漫漫长夜时,母亲必是那最暖心的提灯者。
……
倘若我最终一览众山,母亲必是那最可靠的托举者。
……
母亲是……母亲是世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语。
由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在构思篇章时,运用联想或想象,通过形象思维,运用各种句群的分句作为段落的中心句,化虚为实,化枯燥为生动,化平凡为神奇,在具体物象中,很容易就能打开思路,从而文思如泉涌。
当然,在此文中,仅仅只对这种方法作了初略的论述,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尽量丰富积累,避免材料的千人一面,出现新的“八股文”。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各种句式的特点及适应范围,进行长期而系统的训练,才能最终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