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西周时期的用乐是以钟、磬、鼓为主的打击乐,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起到“调民”“和民”作用的金石之乐渐遭废弃。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享乐主义四处蔓延 B.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2.两汉时期,郡守避籍制度使外籍郡守在所任职的郡中毫无社会根基,只得辟召本郡人士为属吏,由此出现了“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和颍川郡“世为乡里著姓”的韩棱担任郡功曹等普遍现象。这一现象说明( )
A.郡县属吏的晋升途径较为单一 B.豪族的势力逐渐渗透地方政权
C.地方离心力容易导致军阀割据 D.国家选拔人才更注重基层经验
3.钱穆指出,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敕”字。这说明,中书省( )
A.内部已形成了制约机制 B.具备了辅助决策的职能
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D.保证了中枢决策的科学
4.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提到:中国人爱说“读书明理”,这个“理”何所指?它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不包括在内。中国的书所讲的“理”也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由此可见,中国的“理”( )
A.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 B.体现对理想化的人格追求
C.使儒学完成哲学化思辨化 D.源于新的经营方式的产生
5.河南北舞渡在清代是商业名镇。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道光年间,知县王德瑛言:“舞民但知坐贾不知行商……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这说明该地当时( )
A.逐渐发展为专业化市镇 B.成为区域贸易网络中心
C.手工业经营方式多元化 D.商业贸易为晋商所垄断
6.据估算,从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全国厘金平均岁入一千万两白银,合计1.1亿两。但由于清廷被迫放权,厘金成为归各省督抚自行掌控的合法、可观的财源——厘金收入不用上交户部;税率多少、如何征、怎样调拨使用也不归户部过问,而是每省各自为政。这说明本时期( )
A.官场陋习积重难返 B.洋务派开始兴起
C.权力构架发生变化 D.地方财政日益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