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新修订)》“感受·鉴赏”中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要求学生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尝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进而展开想像力和审美力。”学生在鉴赏小说语言时,可以借助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来提高自己的鉴赏探究能力。因为小说中的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疏通了小说的行文脉络,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了小说言外的无穷魅力。因此读懂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包涵的丰富意蕴,可以进而展开想象和联想,就能“深化宠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治性情,追求高尚乐趣,提高道德修养。”
那么,什么是小说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所谓的作家的叙述语言,指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一般指全文的语言特色,包括修辞、句式、地方色彩和语言风格四个方面,主要是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而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见下图)
一、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体现出来的特点和风格。
(1)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2)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
(3)个性化特色。语言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个性化的特点。
【考查趋势】
近几年高考关于“小说语言”主要从两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一是理解层级,主要是对词语或句子含意的理解,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评价层级,体现在句子丰富的“言外之意”和作家的语言风格上,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从高考小说命题的形式上看,表现为两种考查形式:选择题和主观题;和两大题型:一是理解语句的含意,二是品味语言艺术。
因此,从小说语言考查的一般规律上看,不管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离不开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考查的形式大部分是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理解或赏析重要语句”“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来命制题目,以此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但不同的是这几年高考试题更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如2023年新高考1卷第8题。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重要语句涵义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借助语言的言外之意来分析鉴赏“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的设置上,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对“下田去吧,儿子”这句话上,而应该联系上下文,在原文的语境中去理解和鉴赏“父亲”的“多重的身心感受”,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学生需要从语言、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上综合思考和鉴赏。
因此,综合性和实践性成为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设置的一大趋势,而且这一趋势越来越受命题者重视,我们在复习时不能孤立甚至是割裂地因小说语言而小说语言,而应放在整体语境中去理解和鉴赏。
【复习策略】
第一种能力类型:理解语句的含意。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小说字面背后有着让人得以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深入理解小说语句的“言外之意”,会让人如品美醴一般醇厚甘香,回味无穷,理解小说重要语句的含意显得很重要,对于这样的语句,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接着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品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快乐。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复习策略:
1、审题干或选项题干关键字眼的表述,明确考查作者叙述语言含意,还是考查作品中人物语言含意。
(1)对作者的叙述语言,重在揣摩作者表达的意图;
(2)对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一要品味语言本身特点,二要体会语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点。
2、选择答题角度,分析组织答案时除阐明小说语句表层含意外,要着重挖掘其深层含意。学生需强化“表层+深层”的思考结构意识。
(1)从抓艺术手法(主要是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特点作用角度分析深层含义;
(2)从抓关键词(尤其是表修饰、限制的词)意义(包含本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角度分析语句的内涵;
(3)从抓语句关联的内容(上下文语境)角度搜寻关联性的信息。
3、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规范组织答案。
在鉴赏小说文本重点语句时,不能停留在语句本身,而应该分三步思考分析,先考虑手法,阐明重点语句采用什么艺术手法,结合这类艺术手法的一般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着关联内容,指重点语句指向的内容,要求概括大意,点明对象,简洁复述,强化内容的概述意识;最后点明效果,结合手法和内容,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主题、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六个方面判断清楚重点语句指向的具体效果,强化指向明确,抓住重点,详细分析的意识。
第二种能力类型:品味语言艺术
品味语言艺术是要求读者一方面要读懂作者的叙述语言风格,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语言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技巧、刻画人物的技巧、遣词造句的技巧等。另外,也要辨清小说语言的色彩特点,如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复习策略:
1、“3个眼”品味小说语言技巧
(1)第一个“眼”:从描写技巧角度判定分析。
选入高考作为试题的小说,语言上往往具备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的特点,可读性和感染力强,特别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和特有环境的描写上,小说语言体现出了独有的功能和效果。分析小说语言所采用的描写技巧,以及借助相应描写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能从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生存环境中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题。
(2)第二个“眼”:从语言运用的手法角度判定分析。
作者思想的表达是借助语言这个外壳体现出来的,小说独具风格的语言运用能深入进去,使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题表达呈现出来。因此分析语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锤炼、句式(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与散句的运用等)特点及效果。学生便能以小说语言的必备知识为据、以小说语言表达与运用体现的关键能力为托,读懂“这一篇”的语言,特别是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题。
(3)第三个“眼”:从语言风格角度判定分析。
作家因为时代不同、地域各异、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语言表达时的风格就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烙印,分析“这一篇”的语言,离不开对作家采用的语言具备的三个语言特色的分析。
(1)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如“斗私批修”“早请示晚汇报”等词语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共享汽车”“手机支付”“云计算”则展现了当前的时代风貌。
(2)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
(3)个性化特色。语言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个性化的特点。如鲁迅的语言风格体现为幽默风趣,讽刺性强。
【模拟真题】
鸟又飞回来了
京格格
小镇在北方,四季分明。马嫂望着衣带渐宽的河床叹息着: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
这年,儿子去南方读研,五十岁的马嫂从岗位上退下来。马嫂以往照亮无数人的精气神一点点暗下来,她感觉自己成了孤灯一盏,从未有过的空落。就连门外料峭的春寒,在她门前打个转,也“嗖”地就走了。
打从丈夫马哥出事,天塌了。马嫂的心上了一把锁,用她的话说,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哪个都是她的命,一个都不能舍。
转眼,马哥已走了二十一个春秋。马嫂的青丝也被风雪刮得褪了色,守着儿子侍候着婆婆,任凭月老踏平门槛,鸟儿飞来飞去,马嫂的心搅碎了一朵又一朵泛起的浪花。
可不知咋了,这第二十二个春天刚刚掀开三月的盖头,马嫂耳边总是回荡着鸟儿叽喳的声音,整夜翻腾着无法入睡。天一放亮,马嫂就脸不洗头不梳奔向蒲河岸。
让马嫂失望的是,没有鸟的天空混沌沌的。封冻的河面如男人铁青着脸,白杨耷拉着头杵在两岸,桃枝没有一丝笑容。马嫂长叹一声,趁小镇还没醒来赶紧回了。
这里是马哥的家乡,马嫂是羞成一朵花那会儿被大卡车送来小镇插队的。在马家村遇到一身绿军装的马哥,第一次约会就在这蒲河岸。当时河床干瘪成一条龙须沟,堤坝窄得就剩两条车辙,他俩一人一条车辙拘谨地迎风走着。那天的风很柔很软,吹开了一树桃花。鸟儿飞过来飞过去,他说,这鸟儿不单羽毛美歌声更美。她笑眯了眼说,她也喜欢听鸟儿唱歌。车辙的尽头成了一条小路,他们肩头挨着肩头,挡不住的青春被鸟儿带向天空。
一年书信纷飞。鸟儿再飞来时,马哥回来了。她成了马嫂。
二十二个春天了,马嫂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春天后的春天是她的期盼,鸟的歌声撑起她的天空。马哥出事时,部队首长把一枚军功章递给她,她感觉沉得捧不住。她是烈士的家属,儿子是她的希望。头顶的光环让她无奈,婆婆临终时还说,让她为自己活活吧。
多少个春天里,马嫂不敢看街上鸟儿似的飞来飞去快乐的身影。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脸上有多灿烂,心里就有多凄苦。
渐渐的马嫂喜欢上了恋床,夜长梦也长。
梦里马哥又回来了,一身绿军装,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说他在那边很好,儿子大了,老人也送走了,让马嫂该为自己活了。马嫂醒来时枕头湿了一大片。马嫂翻出当年压在箱底的旗袍,左看右看穿在身上,把散乱的头发盘起。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明所以地笑了,问自己这样要干吗呀?家里除了自己就是自己,给谁看呀?
马哥的梦一天接一天,再三央求她穿上当年的旗袍去蒲河边,他会在那里等她听鸟儿唱歌。马嫂信了他的话。
马嫂,一大早打扮成这样,去干吗呀?
街头有好事的,见了她就话里带话地叫着。起初她只是笑不作声,后来扛不住嚼舌的姨婆们纠缠,就实话实说了。
可谁会相信呢?背后指指点点,说马嫂想男人想疯了,马嫂感觉脊梁骨刺痛,更有甚者当面就问她,守了二十多年,是不是守不住了?马嫂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马嫂感觉这辈子活得太憋屈了,她转身奔向蒲河,哗哗的眼泪肥了河道,一步步走入蒲水。
岸边不远处的垂钓者,丢下鱼竿奔过来,马嫂感觉到背后有个热乎乎的手抓住了她,就晕了过去。
马嫂出院了,提着一袋水果来蒲河边,答谢恩人。
垂钓者自称马宏强,喜欢钓鱼,常在蒲河岸边消磨时光,还说之前见过马嫂一次次在岸边徘徊……
谢谢,要不是您我可能早没命了。
言重了,妹子,谁见了都会搭把手的,不要在意。遇事往开处想,没有过不去的坎。
嗯!嗯!您喜欢钓鱼?咋没见鱼?
哈哈,退休后闲着没事,就恋上这里,起初我是钓上来鱼就放生,后来干脆改成喂鱼了,我的鱼竿没有钩的。
我当过兵,脾气坏,我本来是为了蹾蹾性子,可渐渐地就喜欢上了这里。
你天天出来,又没带回去鱼,家人不会说你吗?
唉,老伴前年得病走了,女儿在国外读书,我老哥一个,自个管自个。
哦,老哥这么善良,女儿一定差不了。
别夸我了,你的事我可听说了。哈哈,老哥服气。
一句一句的,搭起话来一个下午过去了。鸟儿归巢时,他们的背影,随着夕阳滑入蒲水。
从此,老马的头顶多了把遮阳伞。马嫂本来像蒲水一样平静的心,泛起涟漪。
马嫂来去的路上,耳边常响起鸟的歌声……
好心人劝他们一起取取暖吧。
日子久了,老马看马嫂时眼睛眯成一条缝,蚊子都飞不进去。马嫂一见到老马,就感觉自己飞进树林,身体里有种说不清的东西在跳。
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
蒲水结冰了,鸟儿丢下垂钓者与马嫂,唱着歌飞向了远方。
春天再来时,垂钓者如清淤的河床瘦了许多,整个人清爽欢快,哼着小曲,边垂钓边用余光勾着扭着腰身走来的马嫂,河水中映出他们的剪影。
路上没人。天空,鸟又飞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第11期)
8.文中画线句“渐渐的马嫂喜欢上了恋床,夜长梦也长。”中“长”字韵味无穷,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长”的理解。(4分)
9.小说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全文,请从言和意的角度分析这样的结尾有何妙处?(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①“长”体现在时间上,马哥的早早离世,“二十二个春天”后特别是退休后让马嫂感受到时间的“长”,精神上的空落;(2分)②“长”体现在情感上,马嫂“恋床”,因为只要“梦”,就能让马嫂见到让她无尽思念的马哥,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2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作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这一句话在小说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儿子长大读研离开了马嫂和婆婆去世以及马嫂的退休,“多少个春天”,让她精神上“空落”,无依无靠,自然而然想念马哥,突出的是时间的“长”,也开启了下文和马哥在梦中相见的场景,她希望永远在梦里,能和马哥在一起,突出的是借希望梦“长”来写思念的“长”。另外“夜长梦也长”,“夜”体现在时间上,“梦”体现在情感上。
9.答案:①从言的角度,小说以不见“鸟儿”影子开头,又以“鸟又飞回来了”结尾,一语双关,使马嫂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又首尾呼应,使情节更加完整、动人。(3分)②从意的角度,小说开头写蒲河河床“衣带渐宽”,不见“鸟儿”,结尾写“路上没人”,只有“鸟儿”,作者写景意在写人,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境界中,主题表达更加深刻,更加含蓄。(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题材特征、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小说结尾“路上没人。天空,鸟又飞回来了。”从题材特征的角度上看,“鸟”作为一种物象,包含着一定的象征义,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思考空间。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上看,“鸟”一语双关,这样写使马嫂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鸟又飞回来了”,与题目呼应,与开头呼应,情节也就更完整、更动人。作者写“鸟”目的在于写人,写情,这样主题表达也就更深刻,更含蓄了。另外题干“请从言和意的角度分析这样的结尾有何妙处?”要求学生从“言”和“意”两个角度组织答案,“言”主要从小说结构或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组织答案,“意”则可以从小说内容或主题的角度来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