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趣谈

2025-01-18 16:5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49人

西汉刘向编写的《列仙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子英的人,擅长下水捕鱼。有一天,他从水里抓到一条红色的大鲤鱼,因为觉得它长得漂亮就没忍心吃掉,而是养在自家的水池里,每天用谷物喂它。过了仅一年,这条鲤鱼就长到了一丈多长,而且头上长出了角,脊背长出了翅膀。子英非常惊讶。大鲤鱼张开嘴巴对子英说:“我是来迎接你上天做神仙的,快骑到我背上来!”子英上了鱼背,大鲤鱼就驮着他腾空飞走了。

25bfae87f57b48c78542085dde8c4b35_noop.png

这个故事当然是古人编出来的神话传说,但是从古到今,很多人相信鲤鱼可以给人带来好运。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买一张年画,画中的主题多半与鲤鱼有关,因为它象征着“年年有余(鱼)”。到了网络时代,还兴起了一种“锦鲤文化”。所谓锦鲤,其实就是人类养殖的观赏型鲤鱼,不管是在微博上,还是在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有人转发漂亮的锦鲤图片以祈求命运眷顾。虽然这个办法并不靠谱,仅仅图个心理安慰,但也可见人们对鲤鱼的喜爱。

鲤鱼不仅是人们酒宴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互相馈赠的珍贵礼品。春秋时期,孔子曾经在鲁国当管理仓库的小吏,得到鲁昭公的赏识。孔子的儿子出生的时候,鲁昭公专门派人给他送来一条大鲤鱼作为贺礼。孔子感到非常荣幸,就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孔鲤,作为纪念。后来慢慢形成了习俗,当别人家生孩子的时候,亲朋好友可以带着一条鲤鱼前去祝贺,或馈赠鲤鱼形状的礼物。

古人还认为,善跳的鲤鱼一旦跃过了龙门,就会变成龙,身价倍增,所以我们常用“鲤鱼跃龙门”来比喻考试成功或者找到了好工作。实际上,鲤鱼和龙的确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如有须、披鳞、喜水等,这可能是因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崇拜鲤鱼的部落的文化,创造了具有鱼特征的龙形象。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羡慕跃过龙门的鲤鱼,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点额鱼》中就写道:“见说在天行雨苦,为龙未必胜为鱼。”意思是说,鱼化为龙以后,每天要在天上负责下雨,会很辛苦,还不如当鱼的时候逍遥自在。但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鲤鱼被人抓住吃掉的时候,也很痛苦啊!

在唐朝,因为“鲤”的读音和皇帝的姓氏“李”相同,所以鲤鱼被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玄宗曾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二月和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正月两次下令,“禁断天下采捕鲤鱼”,凡捕得鲤鱼必须放生,一旦发现有人在街市贩卖鲤鱼,要“杖六十”,也就是打六十大板。那个时候,想吃一顿鲤鱼大餐,要冒很大的风险。在唐朝以前,兵符是做成老虎形状的,称为“虎符”。唐朝却改虎符为鱼符,把兵符铸成鲤鱼的形状,作为兵权和皇权的象征。

鲤鱼在古代还常常跟大雁并列,代表书信。“雁足书”的故事出自《汉书》,讲的是苏武的故事。而鲤鱼的故事则出自东汉的大文学家蔡邕。他写过一首长诗,诗中有几句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有一位妇人非常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有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客人,送给她一个鱼形的木匣。妇人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封丈夫用丝绢写的信。信中前一部分是奉劝她好好吃饭,保重身体,后一部分则是诉说思念之情。那么,她丈夫还在世吗?他给妻子的信到底是怎么到了这位客人手上的?我们无从得知,只留下无尽的猜测。

因为这个故事,后世用“鱼传尺素”或是“鲤书”“鲤鱼”来指代书信。古人热衷于用木板做成鲤鱼形状的信封,来封装给自己心爱之人写的信,大概是觉得鲤鱼可以作为理想的信使吧。

正因为鲤鱼背后有这么多意蕴和情感因素,所以深受古代民间艺术家的青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建筑物的门雕、立柱、屋顶上都有鲤鱼形状的装饰,大胖娃娃抱着鲤鱼的形象更是在年画、剪纸、窗花等民间艺术作品中随处可见。所以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把锦鲤说成是幸运的象征,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话说回来,转发锦鲤毕竟只是一种放松心情的小游戏,要想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还是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多下苦功才行。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