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全国乙卷)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2025-04-05 02:0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76人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思想家中间,墨子(约前479-约前381年)是墨家创始人,曾率先反驳孔子的相关思想。墨子认为,儒家强调作乐演乐,这会耗费人力财力,他提出非乐非命、兼爱反战等内容。所有这些构成墨子非儒论说及其功利主义思想的主要部分。

墨子代表贫穷阶层发声,指陈儒家推行礼乐文化的弊端,修正儒家所倡的仁义价值观念,推行自己信奉的“兼爱”核心理想。他在《非乐》篇里,断言音乐的有害性和源自作乐的负面功能。在他眼里,作乐弊端至少反映在三个方面:音乐无法为民众提供福利,更不能为社会增添物质财富;音乐无法解决社会混乱问题,更无法恢复社会秩序;最为糟糕的是,音乐“亏夺民衣食之财”。此外,墨子认为音乐演奏与赏乐活动也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有鉴于此,墨子抨击赏乐行为,认为这将败坏世道人心。按照墨子的结论,赏乐亦如作乐,也是浪费时间与精力,干扰国家政务,影响社会生产。举凡喜欢赏乐之人,大多会耽误自己的工作,疏忽自己的职责。更为严重的是,这将会损害公益,影响民生,危及社稷,甚至导致国家衰亡。

墨子思想中的消极功利主义,使其更加关注事物的实际功用性。他十分关切普通民众的福利,却只聚焦于人类的基本需求,忽视了人类其他高级需求,诸如审美需求或爱美需求等。正因为如此,荀子在其《乐论》中,对墨子的非乐思想展开尖锐批评和有力反驳。

在荀子看来,“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不能不乐”。情动于中而形于乐,其表现具有审美意味,其必要性超越人类生理存在的基本需求。音乐富有魅力,令人欣然而乐,既诉诸感官,也感动于心灵。音乐作为引导和传导快乐体验的手段,有助于不同的人满足各自的不同追求。按荀子所言,观赏乐舞表演,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荀子认为要循礼治国,社会就需要“群而有分”。如何才能确保“群而有分”的社会呢?荀子认为,要以互补方式推行有效的礼乐实践,要以恰当的方式借用礼乐的功用。因为,社会的和谐,取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群而有分”,需要依照既定礼数进行社会分层。鉴于礼(礼节)主别异,乐(音乐)主致和,运用礼乐互补性功用,将有助于建构“群而有分”的和谐社会。

点击下载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