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写作之巧妙用好材:陌生化处理,情感化呈现,深刻化运用
2025-01-20 00:5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43人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过程中最怕的是没有素材,但是有了素材不会用同样可怕。学生爱“材”,不仅要取之有道,还要用之得法。有些学生在使用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整体搬迁”,复制粘贴;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搬硬套……这些都会影响到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技法一 作文素材陌生化处理“3方法”
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往往可以让素材变得鲜活有趣。比如,要形容时间流逝,直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显得乏味,如果说“日子如小鱼一尾一尾轻快地游走了”,就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要描写女孩子纤细的身材,直言身材显然不妥,如果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画面感便会跃然纸上。回望过去,先辈们筚路蓝缕,自强不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以来,无数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忧国忧民,鞠躬尽瘁,将个人之小“可为”化为涓涓细流,汇入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有为”之海。李大钊探寻救国之路,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做出重大贡献,让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在中国闪耀;夏明翰誓死严守党的情报,酷刑难屈大丈夫之身,留下“还有后来人”的壮烈宣言;方志敏以身殉志,率红军北上抗日被俘,狱中仍盼中国前途光明;杨靖宇宁死不降,率领东北抗联英勇作战,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奉献生命之“可为”,共筑当今国泰民安时代之“有为”,先辈的伟大精神,我们应牢记在心。文段中,作者将个人的微小努力,转换成“小‘可为’”,同时又运用比喻手法将其比作“涓涓细流”,将时代的力量比作“大‘有为’之海”,非常形象、生动。此外,作者在论述无数个人以自我牺牲换来如今幸福生活时,将其表述为“他们奉献生命之‘可为’,共筑当今国泰民安时代之‘有为’”,这样变换说法,既蕴藉含蓄,又饱含情感,让人回味无穷。适当地添枝加叶可以增强素材的陌生感,比如“他进来了”不如“他冲进来了”形象,而“他像一头猛兽似的冲进来了”则更形象一些,“他像一头猛兽似的冲进来了,瞪着双眼,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就会显得形象感十足。如果学生能够在运用素材时,绘声绘色地增加一些描述性文字,文章的文采自然就会随之增加。“中国天眼”的面世,引起世界轰动。目前,“中国天眼”所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超过500颗,是同一时期国际上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总和的3倍以上,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国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然而,“中国天眼”的诞生却历时20多年,且差一点半路夭折,因为当时没有人懂得“天眼”的意义,只有倡议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坚持做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思维反向,结论反转,是“幸存者偏差”产生的前提,但看得深、看得远、看得透,又何尝不是对“幸存者偏差”的诠释?(《于无声处听惊雷》)本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中国天眼”及其总工程师南仁东的素材。为了将“中国天眼”的重大意义写清楚、说具体,作者充分发散思维添枝加叶,如“目前,‘中国天眼’所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超过500颗……总和的3倍以上”,将目前“中国天眼”发现的脉冲星数量与同一时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数量之和进行比较,更加凸显了“中国天眼”在投入使用后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另外,为了突出“中国天眼”的地位,把它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一起加以并述,突出其国之重器的地位,阐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这都是添枝加叶后形成的陌生的艺术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反映了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哲理。我们只有站在不同的立足点去认识事物,才可能对事物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学生手中往往有很多经典的、广为人知的作文素材,假如在使用时能将这些看似“陈旧”的作文素材进行点化,对同一素材进行不同视角的挖掘和解读,就会使得这些素材在不同话题的运用中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转换视角,素材的新意就能扑面而来。潜心积累,韬光养晦,此之谓藏而不露。“小不忍则乱大谋”,两千多年前,孔圣人如是说道。若在人生起笔之时便锋芒毕露,恃才放旷,就难免成为划过夜空的流星,绚烂却极为短暂。“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你可曾听到那乌江畔至今仍在吟唱的悲歌?那是项羽,年少时锋芒毕露,不谏人言,甚至豪言道“剑,一人敌,不足学”,最终却于乌江畔自刎。你又可曾看到新城之上的那一口墨池?那是王羲之,虽年少有才,却将锋芒藏匿,潜心积累,终成一代书法大家。韬光养晦不是不思进取,而是静待时机的人生智慧。韬光养晦,潜心积累者,将如灿灿星斗,于苍穹中寻一隅,永悬夜空之中。(《运墨收笔其道承,一撇一捺写人生》)自古以来,项羽的失败往往归结于刚愎自用,但在这里作者却根据主题转换视角,重新进行审视,从“韬光养晦”的角度分析说理,赋予其新的含义,让众所周知的素材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样,王羲之墨池的故事,历来是勤学苦练的典型素材,但作者转换视角,借此阐明韬光养晦和潜心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换视角解读素材,不仅会增添陌生感,而且有助于营造新意境。
技法二 作文素材情感化呈现“3步走”
1.借用真实媒介
写文章不仅要善于捕捉素材中的情感,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真挚的情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外在事物表现出来的,比如“一双手”“一本书”“一件衬衫”“一封书信”“一件首饰”“一张相片”等。生活中有无数的素材,学生可以借助真实的媒介,使素材情感化,用这些素材去进行真情表达,就能打动读者。着眼当下,有德、有识之人在劳动中定义人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能从温饱不足到富裕小康,正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以汗水换取的骄人成果。袁隆平手中饱满的杂交水稻,让我们与饥荒贫困渐行渐远;景海鹏乘坐的载人航天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他们都在劳动中编织人生的辉煌。“天眼之父”南仁东扎根大山深处,铸就大国重器“中国天眼”;科学家林俊德在生命最后一天仍坚持工作;还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的守岛英雄王继才,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对劳动精神做了最美的诠释。放眼未来,新时代青年将在劳动中放飞梦想。港珠澳大桥成为“海上长城”,国产大飞机“三兄弟”蓝天聚首,神舟十二号与“蛟龙号”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中国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劳动精神使中华儿女的梦想不再遥远。新时代青年应学习这种劳动精神,在时代大潮中追逐梦想,展现青年风采。(《让劳动精神照亮逐梦征程》)在上述文字中,袁隆平手中饱满的“杂交水稻”,景海鹏乘坐的“载人航天飞船”,南仁东倾尽一生铸就的“中国天眼”等,都是真实的媒介,这些事物都蕴含了特别的意义,具有极大的情感容量,更易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劳动精神。第二段中出现的港珠澳大桥、国产大飞机、神舟十二号与“蛟龙号”等,也都是真实的媒介,使用这些素材进行真情表达,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写作所用的素材往往为真实事件或流传已久的故事,这些素材有着自身的语境,与写作的基调不一定完全一致,如果照搬素材,原模原样地使用素材,很难体现出自我的情感态度,更难以打动读者。因此,学生在使用素材时,需带入并强化情感色彩,或通过精心锤炼色彩词,或通过展示动人的细节,或通过精辟的分析,以达到或赞美、或讽喻、或鞭挞的目的。如此使用素材,定能避免呆板枯燥,实现鲜活形象的表达效果,素材的情感色彩也会更浓郁。大江东去,泥沙散而磐石留;古往今来,积雪融而高峰屹。磐石之心,坚也,立于江中,风吹浪拍而不动,不可不谓之正;高峰之心,正也,挺乎平原,雷击雨打而不变,不可不谓之坚。物亦如此,况天地之灵长乎?陆九渊幼年笃明志,“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后勤学终成一代学者;周恩来少时立正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奋斗终成开国元勋。更不用提袁隆平饱天下苍生之正心,白求恩献身革命之笃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奋然之情凛然其中,其身虽死,其魂永存。而口头之忠臣如蹇材望,犯上欺下董卓之辈,卖国为己秦桧之徒,虽享荣华于一时,终遭唾骂于千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为其所行所为坚定专一所致;水无铁斧钢筋之坚,前蚀高山,后碎磐岩,因其所行所为始终如一所成。无心亦如此,况宇宙之精华乎?苏秦引锥刺股终佩六国相印,逸少襟破池染终成书法大家,更有坚持绘画终成印象派大师之凡·高,数易其稿终鼎立文坛之托尔斯泰。行而笃之,大业可成,淫且怠之,坚石可崩。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如此,方可成理想之高远,筑人生之辉煌!今人曰:“莫欺少年穷。”然穷者非全为少年,少年亦非尽是穷者。若心正而行笃,年少犹得大业成;若心浮而行慢,白首仍悔发奋迟。(《吾志所向,虽远必至》)文段列举陆九渊、周恩来、袁隆平、白求恩等人物时,强化情感色彩并进行精辟分析,而对于苏秦、逸少、凡·高、托尔斯泰等人,则通过精心锤炼语言或展示动人细节的方式加以呈现,所以文段中的人物形象都显得非常鲜活,令读者印象深刻。对客观素材的表述运用,如果只是枯燥无力的议论、平铺直叙的记叙,是没有办法打动读者的。选用的素材要想感染读者,灵活、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是关键。巧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变深奥为浅显,使事物形象、生动,特点突出;巧用排比,可以使语势强劲豪迈,节奏鲜明,富于韵律;巧用拟人,能够赋予万事万物以情感,引发共鸣;巧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巧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强调观点。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创设激情、营造氛围,然后步步为营,直击读者内心。青年之歌,理想之章,潜心笃志,意坚定。青年人,有理想才能有方向,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因此,我们对待自己的理想,应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十几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关键时刻冲锋在前,他是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林鸣;续易安灯火,继静安绝学,一生发掘诗歌的秘密,她是“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专注实现太空梦想,他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人人心中,都有理想的灯盏,哪怕历尽千帆,黄沙吹尽,它也经风不熄,闪耀如初,这是坚定的力量。青年人的理想,若总是摇摆不定,又怎能为我们指引方向,支撑我们前行?当代青年,潜心笃志,方能谱就理想华章。青年之歌,理想之章,朝夕不倦,肯奋斗。“才能的火花,常常在勤奋的磨石上迸发。”开凿山路,播种幼苗,毛相林靠奇斗的双手,脱贫攻坚;最美韶华,奔走田间,黄文秀以奋斗的意志,支援家乡;穿山跨海,经天纬地,国测一大队以奋斗的姿态,丈量大地。理想若只是挂于嘴边,念于心上,却不付诸行动,就只是毫无意义的空想。我们要把理想抱负与脚踏实地熔铸在一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方能有所成就。青年人的理想绚丽多姿,可仅有理想,还远远不够。我们追求理想的脚步,应如同山一般沉稳扎实,应如同破土的幼苗一般不断积蓄、朝夕不倦,相信我们必定会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尽展青年人的风采。(《赋青年以歌,谱理想华章》)上述文段对素材的运用,不是客观性的呈现,而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描述。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素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作者在列举人物形象时,多次运用排比手法,充满情感的展示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生动形象,真挚动人,这正是运用修辞使素材情感化的表达效果。所谓在“面”上突破,就是整体把握素材,全面思考和分析素材,依据充分的理由和事实,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并作出全面的、符合常理的评价。可以在“面”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即能对有关生活现象作出深刻分析,把对象的本质揭示出来;可以通过解读材料或话题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因和外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可以由因推果,把已经存在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现象作为原因,去推断这种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预测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等等。心存大志,需要端正思想、明确方向。当年,有一批青年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选择默默为国家的核事业奉献一生;有一批青年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投身环境保护事业,致力重塑“绿水青山”。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实现了他们自身的价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乘风接力,学习张玉滚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无私,学习秦玥飞扎根乡村土地的坚韧,学习黄文秀义无反顾奉献自己的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找准方向并燃烧自己,做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心存大志,追高逐远》)技法点评: 这段文字的素材运用就是在“面”上寻求突破,作者先对素材进行整体把握,然后得出结论,立意全面而深刻。如文段列举了“有一批青年”的行动和品质,“有一批青年”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一个群体,这就是从“面”上着眼他们的品质,凸显他们的整体形象,阐述他们的本质意义,并对他们作出中肯的、合乎实际的评价,从而突出榜样的特质。所谓在“点”上挖掘,就是抓住素材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挖掘,得出比较深刻的结论。主要方法就是从具体的素材中选择一个点,进行定点钻研,所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为此,学生有必要对素材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在剖析事理的基础上,选择定点,从而挖掘出发人深思的本质内涵,推进文章论证的深度。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尽管失去官职,被贬谪异地,但他得到的是一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思情怀。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尽管这份工作很苦很累,但她努力融入当地生活,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终于,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大幅提高,但她却在某次返村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生命虽已逝去,但其精神永恒,这将时刻砥砺我们每一个人奋勇前行。(《与得同行,与失为伴》)在上述文字中,作者从范仲淹和黄文秀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得与失”这一点上进行开掘,深挖其精神本质,让我们感悟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使文章的立意变得深刻而富于启迪性。任何一则素材,其意蕴往往是多元的、立体的,所以学生观察素材的角度也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而素材运用视角独特、新颖,立意往往也更深刻,更能抓住读者的心。有人可能会说,生不逢时是一种不幸。可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忘记了一句古语叫“时势造英雄”,诚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领导人便是特殊时代里的杰出青年,他在湘江边写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读来令人激情澎湃。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他没有牢骚满腹,而是将时代变成了锻造自我的熔炉。可以说,黑暗的时代恰恰为他提供了成长的机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生逢其时呢?(《论生逢其时》)“生逢其时”和“生不逢时”,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大多数人认为“生逢其时”是好的,但文段却从“生不逢时”入手,选择青年毛泽东的素材,阐明对于一个伟大人物来说,“生不逢时”实际上也是一种“生逢其时”,做到思想融会,叙议结合,并依据充分的理由与事实,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使得立意非常深刻。作者运用常规素材,视角独特,成功做到了“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素材对比,就是将已有的素材与其他相类似或者相反的素材进行比照,通过反复渲染、强调等手法来表明事理、彰显观点,突出文章的中心。这种方法既使论证充实,又使立意变得更加深刻。生而弱者,千仞峰起,百炼成钢。罗曼·罗兰曾说过:“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生而孱弱,此乃天择,我们无法改变,但后天的努力与拼搏却能助我们在干枯沙漠里开出花朵。在球员平均身高近2米的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库里因偏低的身高、瘦弱的身材并不被人看好,但他却凭一己之力脱颖而出,用后天的努力改写人生。凌晨的月光洒在他湿透的球衣上,观众的掌声肯定了他不懈的努力。“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生活或许不会眷顾我们,我们唯有不甘示弱、自强不息,从薄冰上履过,从烈火中锻来,才能塑造强大的自我,成为真正的强者。生而强者,不傲于强,不弃于行。真正的强者,不是自满其状、自恃其强,而是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恃强而骄、滥用其强的人,终究会沦为弱者。纵观历史长河,多少千秋功业毁于一旦,多少宫阙楼阁化作抔土。强秦自恃其强,目中无人,肆意压榨百姓,用民之膏血满足统治者的私欲,最终失了民心,走向灭亡;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然而后来他恃强而骄,穷兵黩武,沉迷酒色,安于享乐,最终使唐朝由盛转衰。真正的强者往往会在冰天雪地中积蓄力量,等候万千蔷薇怒放的香气。恃强而骄,只会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不骄不躁,志在远方,无畏前行,才是真正的强者应有的姿态。(《自强不息筑锋芒,且以薪火炼凝香》)作者在素材对比中体现文章的深刻思想。运用库里这一素材时,将他不被人看好与他的斐然成绩进行对比,突出“自强不息,由弱变强”的道理。运用秦国这一素材时,将它的强大与灭亡进行对比,阐明“恃强而骄、滥用其强的人,终究会沦为弱者”这一观点。运用唐玄宗这一素材时,将唐朝的“由强变弱”进行对比,再次强化观点的表达。三则素材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中心观点,且对比鲜明,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