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成败关系到试卷乃至整个高考的结果。利用排除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选出正确选项。历史选择题由题干和四个选项组成,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其余为干扰项。排除法就是排除干扰项,剩下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选择题的客观性,特别在选项意思不明确时,其优势尤为明显。那么,使用排除法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一个核心:理解题干**
解答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题干的意思。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依据。基础知识虽然有帮助,但不应给题干增加额外的意义。添加新意思会改变题干的本意,从而容易落入命题人的陷阱。
解答选择题的两个步骤:
(一)解读题干
(1)定时空:回忆材料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将其置于熟悉的时空环境下分析。对于隐形的时间,可通过加减法或世纪转化法转化为熟悉的时间段。理解命题人的考察意图和考查知识点,需要牢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别无他法,只有背诵。
(2)划关键因素:详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识别主要信息,并标出细节部分(包括主体、标点符号以及关键性词句)。尤其要关注转折词和省略号后的内容,因为这些部分往往包含重要信息。最后,清晰地理解并总结材料的中心思想。
此外,若题干材料中的某一词汇对于多数考生的理解不构成障碍,即便该词属于文言文或生僻词范畴,命题人亦不会在其后附加括号注解。然而,一旦某个词汇后附有括号注解,这无疑是命题人给予考生的明确提示,表明该词在理解题干材料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此外,分号在材料中常常用于表达并列关系,故能全面体现分号前后意义的选项才更有可能为正确答案。在历史试题中,分号的作用尤为显著,常用来强调或否定特定信息。
再者,题干中的语气同样对解题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题干中常常包含如转折、假设、因果、递进、否定与肯定、赞扬与贬抑等多种语气,如“但是”、“却”、“而”、“否则”、“如果”、“只有”、“特别是”、“尤其”等词汇。在解题时,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些语气背后的深层含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把握题干的中心思想,从而迅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3)化简句子:当题干材料冗长或纷繁复杂时,务必将其化简为简洁明了的陈述句,亦或构建简单的逻辑推理,亦可将材料中的核心关键词句进行有序串联。
(4)审设问:考生在解答问题时,必须仔细审题,充分理解设问的要求。当前高考题目的多数题目类型均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材料进行回答。设问的关键词可能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目的、旨在、意在”,“影响、意义、作用”,“说明、旨在说明、据此可知”,“本质、反映、侧面反映”等。考生常常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他们只关注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却忽略了材料是否足以支撑这些选项。尤其是,有些选择题可能会引用一些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但重要的是,题目并不要求考生判断这些观点的正确性,而是要求他们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客观、准确的陈述。因此,考生应避免在回答中添加任何主观臆断或超出材料范围的内容,更不能将课本中的思维模式带入题目中。(二)解读选项
请务必对每个备选项进行审慎分析,确保其正确性,并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①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②是否准确反映材料。
③是否全面反映材料。
④各选项之间是否存在从属、并列、对立关系。
在完成上述准备工作之后,排除法即可发挥重要作用。现就运用排除法时应当遵循的原则,阐述如下:
首先,我们需要排除那些与时空背景不符的选项。从近年来高考历史题目的演变趋势来看,纯粹考察记忆的知识点逐渐减少,而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历史素养。历史题目正逐渐转变为对历史时空背景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因此,当题目中涉及到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时,我们需要将这些信息与选项中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对比,确保它们的一致性。
第二,针对主体不一致的选项,必须予以排除。若选项的主体与题干材料的主体不一致,存在故意更换主体或偷换概念的情况,则该选项不得纳入考虑范畴。
第三,若仅凭备选项的描述,便可轻易判断其不符合历史常识或生活认知,则该选项必然错误,应优先排除。无需进一步查阅相关材料。
第四,即便备选项的陈述与日常学习的知识点相吻合,仍需谨慎对待。关键在于判断该选项是否与题干的主旨保持一致。如果选项未能体现或明显偏离主题,应予以排除。这类选项往往具有较强的干扰性,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常犯的误区是只关注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却忽视了材料是否能够充分支撑选项,或者选项是否能够体现题目的核心要点或提问要求。因此,在答题时,考生必须全面考虑,确保答案既符合历史事实,又能紧扣题目要求。
第五,备选项若仅体现题干材料的部分内容,未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核心要点,则应予以排除。
第六,在评估备选项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类型的词语:
① 过程类词,如“开始”、“产生”、“出现”、“已经”、“打破”、“瓦解”、“完成”、“成为”、“实现”、“最终确立”、“消除了”、“保证了”、“摒弃了”、“决定于”、“依赖于”等。这些词语可能暗示着一个过程或动作的进行,需要仔细分析是否符合题干的逻辑。
② 过于绝对的程度类词语,如“消除”、“解除”、“排除”、“放弃”、“只能”、“必须”、“共识”、“左右”、“认清”、“根本”;“最”、“皆”、“均”、“仅”、“只”、“凡”、“都”;“开始”、“彻底”、“始终”、“完全”、“全面”、“普及”、“普遍”;“不再”、“仅仅”、“凡是”、“根本”等。这些词语可能过于绝对或片面,需要评估其合理性。
③ 包含比较或变化含义的词语,如“提高”、“扩大”、“下降”、“衰落”、“衰退”、“平等”、“一致”、“中心”、“核心”、“主要”等。这些词语通常涉及比较或变化,需要确保题干中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这种比较或变化。
在评估备选项时,如果出现上述类型的词语,一般应谨慎对待,并根据题干的具体内容来判断是否排除该选项。
第七,当备选项中存在两个表述意思相反的选项时,正确答案往往就隐藏在这两个选项之中。在做出选择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排除其中一个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第八,当备选项中出现两个表述意义相同的选项时,按照常规,应当将其排除。但在此过程中,必须审慎处理那些意思相近但可能存在从属关系的选项。根据最佳选项的原则,有时可能需要选择最为全面和详尽的选项。因此,在排除时务必保持谨慎,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关键信息。
第九,应当排除未能揭示事物本质的表述。在解答许多历史题目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如“在本质上体现了”、“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反映的历史规律是”、“反映的核心问题是”等特定要求。这要求我们摒弃仅仅描述表面现象的选项,而应当深入挖掘并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
第十,必须排除那些违反唯物史观原则的选项,这些原则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分析法等核心概念。在评估和选择选项时,我们必须坚守唯物史观的立场,以确保我们的决策和判断建立在科学、客观、理性的基础之上。
在筛选备选项时,务必关注以下三个核心要点:
* 要深入探究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动因,这通常源于对国家利益的考量;
* 须审视统治者推行某项政策的终极目标,这往往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统治地位;
* 题干所描述的事件发生过程,往往预示着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备选项中,能够精准体现这一发展趋势的选项,通常是正确答案。这种分析思路体现了“变化对应变化”的原则。
除此之外,对于其他三类题型的解题步骤也需予以关注:
(1)对于表格类题型,首先要审视标题与出处,明确数据来源和背景;其次,要仔细观察主表的横向和纵向信息,横向分析数据趋势,纵向则观察数据变化。
(2)在处理地图类题型时,首要步骤同样是查看标题与出处,以确认地图的主题和来源;紧接着,要区分地图的主要和次要信息,同时,不可忽视图例的解读以及主图所涵盖的四个主要方面:地形、区划、水陆分布和方位标识。
(3)对于图片类题型,首要步骤是观察标题与出处,了解图片的主题和来源;随后,要聚焦于图片中的焦点元素,并分析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排除法在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备考过程中,确保掌握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排除法,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