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类材料题,旨在考察考生对史料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事件或问题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以下是此类题目的作答步骤和策略:
一、审题与定位
1. 快速浏览全题:先大致浏览一遍题目,了解其主题、涉及的历史时期、核心问题以及对答题的要求,初步判断题目的类型(如史料解读、史料对比、史料论证等)。
2. 细读材料:逐句阅读材料,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写作时间和立场,以及材料中涉及的关键信息、观点、情感色彩等。对材料进行标记或摘要,便于后续分析。
3. 定位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其在解答题目中的价值,如提供背景信息、揭示历史事实、呈现不同观点、反映社会现象等。
二、分析史料
1. 辨析史料真实性:运用史学方法,如考证史料来源、分析作者立场、比对其他相关史料等,评估材料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2. 解读史料含义:深入剖析材料中的关键词、隐含信息、修辞手法等,理解其深层含义和隐含的历史信息。
3. 梳理史料关系:如果有多则材料,分析各材料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或矛盾性,探讨它们如何共同构成对某一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多维视角。
三、构建答案框架
1. 确定答题主线:根据题意和材料内容,确立答题的中心论点或主题,明确解答的核心问题。
2. 规划答题结构:设计合理的答题结构,如“引述材料—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或“提出观点—史料论证—总结评价”。结构应清晰,逻辑性强,便于阅卷老师快速把握答案要点。
四、撰写答案
1. 引述材料:简练准确地引用关键史料,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引述时注意保持史料原意,不曲解、篡改。
2. 分析材料:运用史学理论、历史知识和逻辑推理,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史料内容:解析史料中的具体信息,阐述其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 史料视角:分析作者的立场、情感倾向,以及其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 史料价值:评价史料在解答题目中的作用,如提供了哪些独特见解、填补了哪些知识空白、揭示了哪些历史规律等。
3. 得出结论:基于对史料的分析,得出关于题目主题的结论,或者对史料本身的价值、可信度等做出评价。结论应紧扣题意,逻辑严密,有说服力。
五、检查与完善
1. 检查内容完整性:确认答案是否全面回应了题目的要求,是否对所有关键史料进行了有效分析。
2. 检查逻辑连贯性:检查各段落、各要点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逻辑链条是否清晰,论述是否条理分明。
3. 检查语言表述:确保语言准确、简洁、规范,避免错别字、语病和口语化表达。专业术语使用恰当,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等表述准确无误。
4. 检查答题格式:如果题目对答题格式有特定要求(如分条作答、标注序号等),要严格按照规定格式书写。
六、限时模拟训练
在掌握上述步骤和策略后,进行限时模拟训练,提升在实际考试环境中高效解答史料研读类材料题的能力。同时,平时应广泛阅读各类历史文献,提高史料阅读与分析的素养。
七、例题训练
阅读材料,并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明实录》):自永乐三年(1405年)起,朝廷多次发布海禁令,严禁私自出海贸易,违者严惩不贷。然而,海禁政策并未能有效阻止民间海上走私活动,沿海地区“奸民”与“倭寇”勾结,海防形势严峻。
材料二(《明经世文编》):海禁政策虽严,然其旨在维护国家安全,防止外敌侵扰,实乃明智之举。在海禁政策下,我国沿海地区得以安宁,国力逐渐增强。
阅读以上两则关于明朝海禁政策的史料,指出二者对海禁政策实施效果的看法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一、审题与定位
• 快速浏览全题:题目要求对比两则史料对明朝海禁政策实施效果的看法,并分析异同的原因。
• 细读材料:材料一出自官方史书《明实录》,反映海禁政策执行不力,未能有效遏制走私与倭寇问题;材料二出自《明经世文编》,认为海禁政策有利于国家安全与国力增强。
• 定位史料价值:两则史料分别提供了对海禁政策效果的不同看法,有助于全面理解该政策的社会影响与历史评价。
二、分析史料
• 辨析史料真实性:两则史料均出自明代官方或士人著作,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偏见或时代局限性,需结合其他史料及所学知识综合评判。
• 解读史料含义:材料一强调海禁政策执行不力与引发的社会问题,暗示政策可能存在缺陷或执行难度大;材料二则强调海禁政策的正面效果,尤其是对国家安全的贡献,反映出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与期望。
• 梳理史料关系:两则史料看似对立,实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海禁政策的影响,前者侧重于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后者侧重于政策的初衷与理想效果,二者共同构成了对海禁政策复杂影响的立体认识。
三、撰写答案
•引述材料:“《明实录》记载,海禁政策执行过程中,民间走私活动频繁,与倭寇勾结,导致海防形势严峻。而《明经世文编》则认为,海禁政策对维护国家安全,防止外敌侵扰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我国沿海地区安宁,国力逐渐增强。”
•分析材料:“两则史料对海禁政策实施效果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明实录》揭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走私活动猖獗、倭寇侵扰加剧,表明海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执行不力、效果打折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政策过于严厉、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或是民众生计需求与政策冲突所致。相反,《明经世文编》强调海禁政策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沿海局势方面的积极作用,反映出政策制定者从国家层面出发,旨在通过海禁防止外部威胁,巩固政权。这一观点虽然忽略了政策执行中的困难与负面影响,但确实指出了海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战略价值。”
•写出答案:异:《明实录》着重批评政策执行问题与负面效应;《明经世文编》则肯定其对国家安全的贡献。同:两者都揭示了海禁政策在不同层面上对明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4分)
原因:史料作者立场、关注焦点、情感倾向以及对历史事件解读方式的不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