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一个很震撼的故事:一辆卡车行驶在茫茫的青藏高原上,油用完了,司机准备打开驾驶室,到后面车厢把油桶取来加上。这时候,两只野狼从远处嚎叫着跑过来,趴在窗外。他不慌不忙掏出枪支,摇开窗子,“呯呯”两声,野狼应声倒地。本来,他应该趁这空档,马上加好油,迅速开动车子。可他犹豫了一下,大概也是太累了,掏出烟袋,点上烟,望着窗外白茫茫的雪景,美美地吸着。两袋烟没抽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大群野狼从前方呼叫着拥过来,围着车辆,张牙舞爪的。他赶紧开枪,打死了好几只,狼群退走了,但很快,更多的狼又包围上来。糟糕!他心里叫苦,总共才几颗子弹,很快便发光了。狡猾的狼大概也知道了,蜂拥上来,不断用利爪敲打车窗。终于,他把生命最后的醒悟记下来,便倒在血泊之中……
这故事不但显示了高原的险要,也给人们启发:做事情固然要有理有节,不能操之过急。但有时候却不能迟疑。一个小小的迟疑,便可能酿成大错。
这是因为做每件事都有一个把握时机、当断立断的问题:学习、打仗、比赛、买卖、炒股、辞职、开车、择偶、甚至敬老……
读书不能耽搁。受生理、心理发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读书学习有一个把握最佳时机的问题。孔子说“我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就因为有规律而循,从牙牙学语、幼学蒙童,再到及笄立冠、安身立命,一步一个台阶,错过了要事倍功半,很难补回,大器晚成是极偶然的。颜真卿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北宋寇准说“艺不少学,过时悔”,如果懒惰荒嬉,便“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后悔莫及。为什么要选择7岁读小学,13岁读中学,18岁读大学?卢梭认为:人生12-15岁属于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共同的体会,每一节课都不敢轻易落下,如果落下了,得赶快补回,否则差距越拉越大以致被淘汰。
选偶不能犹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偏偏总有人过了婚嫁年岁还是单身一人。其实并不是不想成家立室,而是因为择偶时无数次的犹豫不决所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捡麦穗”的故事,说有一天问老师什么是爱情,老师就叫他到麦田里,摘一棵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只能摘一次,且只能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照此做了,结果两手空空而回。原来,每见到一棵又大又金黄的,但不知前面会否有更好的,所以犹豫不决没有摘,一次次错过机会。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且更好也是相对而言。现代生活变频快速,择偶更像坐着快速列车捡麦穗,稍微一闪念就错过。
尽孝不能错过。孔子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少人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总是终日繁忙,顾不及对父母尽孝,或者只是提供物质条件,缺乏与父母心灵上的沟通。但父母健康的日子可不是无限期的。有个朋友和我说,早觉得父亲有糖尿病的征兆,但一直无暇顾及,结果不幸过早去世。这可真是人生最悲哀的后悔事。
机会不能放弃。对人生的大机会,人们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但就是一些小机会则容易犹豫不决,轻易舍弃。其实大机会往往寓于小机会中。大量例子表明,科学发现就是在无数的实验和观察过程中稍纵即逝的小机会里出现,比赛场的胜利就源于中后卫传给前锋的一个绝好良机。开车转弯时如何掌握准确的回方向盘时机很重要,稍为犹豫就会出危险。炒股买卖就更不用说了,血本之得失就在于断与迟的一念之差。不少人常有这种体会,办一件小事情,该去办时却偏偏迟了半步,便造成很大困难,甚至办不成……
切记:当断不断反受其害,当断勿疑事成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