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杨家将的忠烈有欧阳修盖章,长子杨延昭为何被称“杨六郎”?

2024-11-23 11:3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97人

唱不尽的包龙图,说不完的杨家将。七郎八虎闯幽州,一门忠烈天波府,就连粗使丫鬟杨排风的烧火棒,都自带勇武的光环。

可以说,杨家将已经成为中国人理解忠烈的一个具象化符号。

当然,杨家将作为话本评书故事,肯定是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为了突显情节的戏剧化,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故事杜撰。

但可以确定是,一门忠烈的杨家将在北宋确实真实存在。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里提到:

“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其中“父子”即杨业、杨延昭;“供备库副使”为军队后勤官名,七品,即杨琪生前担任官职。

能够请到文坛+政坛的双重大佬欧阳修撰写墓志铭,还是很有排面的,估计还是借家族的光,因为杨琪是杨业的孙子、杨延昭的侄子。

01

在评书杨家将当中有“杨六郎凝冰筑城”的名场面,实际这个还真不是杜撰出来的故事,而是历史实有其事,而且主角也确实是杨延昭。

大宋咸平二年(999年)冬,辽国的萧太后起兵进犯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而当时负责镇守遂城的就是杨延昭。

遂城本身是一个小城。而且宋军兵力不足,所以虽然依靠强弓硬弩挡住了几波进攻,但形势岌岌可危。

夜晚来自贝加尔湖的寒流汹涌而来,气温骤降,于是杨延昭灵机一动,命人连夜提水在城墙上泼洒。

待天明时候,已经结成了光滑坚硬的冰城,在太阳下闪烁着小小的智慧……

投石机打不动,攀爬更是万分困难,于是辽军无奈之下只能退兵,史称“遂城之战”。

所以说,不论是话本评书,还是真实历史,杨延昭都是真正的核心担当人物。

在评书当中,他是七郎八虎闯幽州之后天波府的独苗,娶了柴郡主,生下杨宗保,可谓承上启下。

而在真实历史上,杨延昭同样如此。

02

杨延昭的祖父为杨弘信,乃五代时期麟州(今陕西神木)的地方豪强,即评书当中火塘寨的火山王杨滚。

在后晋时期麟州刺史为刘崇,杨弘信把自己的儿子杨重贵送给刘崇当义子,在刘崇建立北汉之后,给杨重贵赐名为刘继业。

刘继业因英勇善战而被称为“刘无敌”。

“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宋史·杨业传》

后来北汉降宋,而刘继业自然也成为大宋的武将,并深受宋太宗的认可,亲自为其恢复本姓,同时名字也一起改了:

杨重贵→刘继业→杨业。

而杨业即杨家将当中金刀令公杨继业的原型。

刘无敌也就变成了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兴兵北伐辽国,兵分东、中、西三路。其中,东路军主将为曹彬,西路军主将为潘美,副主将即杨业。

在雍熙北伐当中,虽然西路军接连攻取朔州、云州、寰州,但东路军却在岐沟关大败,于是西路军也只能带着三州汉民回撤。

杨业提出走应州路线吸引辽军,如此不但其他各州汉民能够顺利入宋,同时西路军本部也可以进退自如。

但是这个建议被监军王侁驳回,坚持要求走朔州,杨业无奈之下只能听从,结果孤军深入,陷入辽军重围。

而监军王侁发现形势不利,与潘美一起率军跑路……

03

只有杨业领两个儿子(长子杨延昭、次子杨延玉)在陈家谷死战一日未等到援军:

“身披数十伤,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宋史·杨业传》

最终受伤落马被俘,绝食而死。

此战,二子杨延玉战死,长子杨延昭突出重围——这就是七郎八虎闯幽州的故事原型。

在杨业死后,宋太宗追赠其为太尉。

与评书当中曲折反复的伸冤之路有所不同的是,宋太宗在得知王侁与潘美的所作所为之后,十分愤怒(虽然他自己也赶着驴车跑路过)。

事后监军王侁直接被炒鱿鱼,而主将潘美不但被降职三级,更主要的是成为了评书话本中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千百年来不知道被吃瓜群众骂过多少回娘。

不过潘美其实有点冤,虽然他见死不救,但真没乱箭射杀杨七郎。

在真正历史当中,杨业也确实有七个儿子,即杨延昭、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

对应杨家将中的“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

只是在真实历史上除了二子杨延玉随同战死之外,剩下六个儿子都活的好好的。

当然,除长子杨延昭之外,其他几个都很寻常,担任的都是供奉官或者是殿直官,属于太平官。

只有杨延昭继承父亲杨业的衣钵,一直在军前效力,并多次立下战功,官至莫州防御使,是北宋时期的名将。

在将评书杨家将中的七子与真实历史上的七子进行对比可知,名字只有杨延昭是能重叠对上号的。

只不过,真实历史上杨延昭为老大,而评书中为老六。

04

评书话本中的杨六郎也不全是以讹传讹的产物,之所以杨延昭会成为“杨六郎”,是因为他多年镇守北疆。

北斗七星有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分别对应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

其中,第六颗星开阳即武曲星,经常有关于某某武将为武曲星下凡的传说。此外,第六星开阳主镇燕北。

杨延昭常年在北疆与辽国作战,所以当时称其为“杨六郎”。

在评书杨家将当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宗保,娶了穆桂英,生下杨文广。

而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但确实是有杨文广,只是辈分彻底不一样,因为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而不是孙子……

杨文广与父亲杨延昭一样,同样是北宋时期的名将,曾在范仲淹麾下任职,与西夏作战多年;后又跟随狄青南征广西,官至兴州防御使。

杨延昭、杨文广父子儿子,虽然没有战死在疆场,但却都是终生奋战在最前线,最终病死在任上。

正所谓“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所以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虽然没有评书当中那么夸张,满门只剩下女将,但也的确当得起“一门忠烈”的称呼。

宋朝虽弱,但正所谓“要饭花子还有一根打狗棍”,如果没有镇守北阙的兵将,东京汴梁城的花花世界,怎么可能持续到靖康之变的前夜?

契丹人、西夏人又不是傻子,谁不想早点享受肥美膏腴?

05

杨文广病逝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此后杨家再无出色的名将,倒是出了一个朝堂文臣,即文中开头欧阳修撰写墓志铭对象杨琪的儿子——杨畋,官至三司副使、龙图阁直学士。

杨畋是与包拯同时代的人,与“三苏”以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有来往,还做过苏轼与苏辙的科考担保人。

在杨畋去世之后,苏辙写过《杨乐道哀辞》(杨畋,号乐道)。

杨家人的以武转文,也能够看出宋朝的重文轻武达到了何种地步,也昭示着最终的结局……

文章来源:历史百科杂谈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