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忍《高山下的花环》结局,印刷厂工人“罢工”:不改就不排版

2024-11-23 18:4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37人

1984年,一部《高山下的花环》上映,迅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部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为主角的电影,感动了无数人,也让人们对其中的几个角色印象深刻。

这里面,有脾气火爆的雷军长,也有平易近人的梁三喜,更有从心灵上的逃兵转变为刚强无比战士的赵蒙生,此外,“小北京”、“梁大娘”等角色,都让人感动不已也泪流不止。

实际上,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同名小说就已经十分火爆,有多火爆呢?曾经在高峰时期,印刷厂每天以80万册的速度印刷,仍供不应求。

但也正是因为此书的火爆,让作者李存葆收到过不少投诉,甚至有印刷厂的工人提出了“罢工”。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

对于很多年轻的读者来说,李存葆这个名字似乎有些陌生,实际上,他在当代文学史的知名度和地位,丝毫不亚于路遥、贾平凹等人。

尤其是他在1982年创作出《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后,知名度一度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高山下的花环》当时有多火爆呢?小说最初是在《十月杂志》进行了发表,而在发表之后,因为情节真实感人,迅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读者们对雷军长、赵蒙生、梁三喜等角色印象深刻,为他们的故事感到震撼和感动,几乎没有人能平静的看完这部小说而不泪流满面。

由于深受读者喜爱,因此各大媒体杂志也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转载,而转载之后,使得这些杂志销量猛增,比如《小说月报》,一度达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出版方一再临时加印,都满足不了广大读者的需求。

到了1983年,《高山下的花环》又被多家出版社发行单行本,据统计到当年年底,该小说的总发行量,已经突破了千万大关。

但就算是增加了发行量,还是供不应求,全国各地仍然有不少书店根本拿不到货。

而小说的火爆,也让作者李存葆的名气越来越大,当时他基本上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

这些来信中,除了赞扬和感谢李存葆创作了这么一部优秀作品之外,还有不少读者会就小说情节、人物展开讨论和评价。

比如,有人对赵蒙生前期的“贪生怕死”感到愤怒,还有人会为连长梁三喜牺牲后的账单感到伤感。

除此之外,对雷军长的儿子“小北京”牺牲,很多人都表示了惋惜。

不仅如此,还有不少热心的读者,在信中向李存葆打听,剧中的“梁大娘”和“玉秀”是不是有原型人物,她们的家又在哪里?读者们表示,一定要给“梁大娘”和“玉秀”捐点钱物,好解决她们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

这些来信,无一不显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真诚,以及对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李存葆的感谢,因为这么一部能让许多人产生共鸣的优质作品,实在是难得。

但除此之外,李存葆也收到过一些投诉信,不仅是信,他还曾被工人们现场投诉过。

读者和工人们投诉什么呢?主要集中的一点,那就是对剧中角色之一的靳开来,实在是接受不了他的结局。

电影中的靳开来,最开始只是一个排长,一直到上前线之前,才被提拔为副连长,而与其他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不同的是,靳开来在日常中是一个爱发牢骚、喜欢讲怪话的“刺头”人物,另外他性格耿直,只要看到问题就会提意见,是一个性格鲜明的角色。

而就是这样的这“刺头”人物,在战斗中却冲锋在前,吃苦第一,为战士们树立了榜样,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但最终,靳开来却意外牺牲,可他的牺牲,并非是因为堵抢眼或者炸碉堡,而是为了战友们解渴,主动去砍甘蔗时不慎踩中地雷牺牲的。

正因为如此,在靳开来牺牲后,他竟不被承认为英雄,也不给他发军功章。

正是这个结局,让许多读者大感不满,纷纷来信“投诉”李存葆,在给靳开来鸣不平的同时,“质问”李存葆为啥要这么对待一个英雄。

这些信的末尾,读者们不约而同的都强烈要求,要李存葆把靳开来的结局改写一下。

仅仅是读者来信“投诉”还是其次,在1983年小说再版的时候,李存葆又一次收到了“投诉”,而这次,“投诉”他的,是负责印刷的工人。

甚至,这些工人还闹起了“罢工”。

当时,李存葆接到了印刷厂的电话,电话那边着急的请他来一趟,说排版车间的工人们闹着“不干”了。

等到李存葆赶到工厂车间时,一帮女工就围了上来,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你为什么不给靳开来立功,他有什么错”?

对于这个问题,李存葆也是哭笑不得,他耐心的向大家解释说,小说是文艺创作,而靳开来也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虚构人物,这么写是出于情节需要。

但几个女工就是不依不饶,一直缠着李存葆非要他改写结局,当然,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毕竟小说都已经出版了,最终,还是在他好言相劝之下,加上工厂领导的协调,这几个女工才“放过”了李存葆。

有人会说,这些女工未免也太入戏了吧,一部小说而已,犯得着这么情绪激荡吗?实际上,不仅是她们,包括当时全国的许多读者,都深深的被这部小说所吸引,大家都被小说中的几个人物所吸引,为他们的遭遇而落泪。

换而言之,就是这部小说,能够引起大家的高度共鸣,而李存葆之所以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在创作时,遵循了四个字,“求真、写实”。

二、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李存葆从动笔到完成,仅用了12天的时间,但在开始创作之前,他却花了大量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去准备。

其中,为了让小说情节更为写实,他前后多次耗费七个月的时间,奔赴前线采访。

从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开始,他就赶到了云南,在这里,他记录下了前线战士们的战斗过程以及战果,也了解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曾经有一天,他刚好来到一个傣家村落,正在采访时看到几辆军用卡车,卡车上下来的解放军中战士,一个个面带悲伤,正往车一旁的溪水边抬东西。

等到李存葆走进一看,这抬的,竟然是一具具解放军战士的遗体。

而一旁的村民,在没有人组织的情况下,也纷纷主动围了过来,大家一起搭把手,在把这些遗体抬下来后,又开始在溪水边小心翼翼的为牺牲的战士们清洗。

整个过程,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说话,大家只是有条不紊的忙碌着,这其中,有年纪大点的阿叔阿妈,还有年轻的小姑娘,但没有人嫌弃,都在认认真真的为战士们清洗。

这个场景,让李存葆十分感动,而更感动的还在后面。

就在大家忙碌着为战士们清洗遗体的时候,一位老阿爹颤颤巍巍的走了过来,当他看到大家在忙碌什么的时候,马上一脸怒容,要求大家马上“住手”。

而在场的人也是不明所以,不知道这位老阿爹为啥生气,纷纷看着他等他解释。

只见老阿爹抬起手,颤抖着指着那些牺牲的战士们说,“这水太凉了,战士们会受不了的,赶紧去烧点热水来”。

此话一出,大家才明白怎么回事,于是,几个人赶紧回家烧热水,不一会,就挑着装满热水的水桶过来,继续为战士们清洗遗体。

而此刻的李存葆,心中除了震撼就是感动,眼泪也忍不住的往外流,谁不知道那些战士们已经牺牲,也不可能再会感觉到冷热,但是,朴实的老乡们还是愿意用热水为他们擦洗身体,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热爱啊。

而这还只是他经历之一,在一次他经过一座苗寨时,又在路边看到了一幕感人场景。

当时,一个小姑娘正蹲在路边买鸡蛋,吸引李存葆的,是这个小姑娘竟然要买下摊位上的所有鸡蛋,因此正在与摊主老大娘讨价还价。

而老大娘就问这个小姑娘,为什么会买这么多?最开始,小姑娘并没有说,而在追问之下,她才不好意思的说,要拿这些鸡蛋,去附近的战地医院看望受伤的解放军。

小姑娘刚说完,一幕意外的场景发生了。

只见卖鸡蛋的老大娘,还有附近的几个摊主,纷纷站了起来,大家拉住小姑娘的手说,咱们一起去。

而随着不远处的摊主知道了怎么回事后,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了这个队伍,大家有的拿着鸡蛋,有的拿着水果和糕点,纷纷往战地医院的方向走去。

这一刻,李存葆心中只有五个大字,“军民鱼水情”。

类似的事情,李存葆在当时遇到了太多太多,包括小说中连长梁三喜牺牲后留下的账单,都是他曾遇到过的真实事情。

这是一个指导员的故事,该指导员牺牲后,战友们从他身上找到了一份遗书,遗书是写给他的妻子的。

在遗书里,这位指导员交代妻子,自己“有一件全新的军大衣”,这个军大衣,作为他们年幼女儿将来嫁人时的嫁妆,让女儿知道,“爹爹会一直陪伴着她”。

除此之外,指导员还在遗书中详细的把自己的欠账写了下来,最后叮嘱妻子,如果自己牺牲,那么抚恤金必须用来还账。

不仅如此,这位细心的指导员还交代妻子说,抚恤金还完一部分账后,剩下的欠账,就把家里的猪卖了,“这样就能还清欠款了,记住,人死账不能死”。

这样的遗书,不止是这位指导员,还有类似的好几个官兵,正是在看到了这些之后,让李存葆有了灵感,创作出了“梁三喜”这个人物。

三、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李存葆能把这部小说写的深入人心,在、就是因为他对“写实”的高要求,在他的笔下,几乎是每个人物,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而最让李存葆感慨,也是他借鉴最多的人物,就是54军160师的师长张志信。

张志信是一位老革命,曾经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后又随四野大军南下,参加了湘赣战役和解放广州的一系列战役。

而到了1950年,他又随部队奔赴朝鲜,并在金城反击战中立下了累累战功。

回国后,张志信仍没有闲下来,又随张国华将军入藏以及参加了对印反击战,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他已经是54军160师师长。

令人钦佩的是,在战争开始之初,张志信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儿子张力送到了前线。

要知道,因为常年征战,张志信直到三十大几才有了张力这个儿子,对他的疼爱那自然是到了极致,但当战争打响后,他并没有利用权力让儿子远离战场,而是主动把张力送到了前线。

他这个决定,让妻子极为不理解,为此两人吵了不知道多少次,但最终,在张志信的坚持以及张力的主动请求下,父子二人并肩走上了战场。

而在战场上,张志信就要求儿子,不能说自己是张志信的儿子,对此,张力完全支持了父亲的要求,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投入到了战斗之中。

由于隐瞒的好,没有人知道眼前这个小伙子,会是师长的儿子。

就这样,父子二人各忙各的,张志信忙着指挥作战,而张力则作为一名侦察兵,每天按照上级要求,去各种危机四伏的地方侦查情报。

虽说有些担心,但战事吃紧,张志信也只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但他没想到的是,等他再次得到儿子消息时,父子二人竟然已经阴阳两隔了。

当时张力所在的侦查班,按照命令前去高平外围的一处高地侦查,谁料突遭敌人袭击,虽奋力突围,但因寡不敌众,张力受重伤,最终不幸牺牲。

而在临终之际,张力终于向战友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他请求战友转告自己的父亲张志信,说“儿子没有给他丢脸”。

在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张志信愣在了原地,半天后才喃喃自语,“有战争就有牺牲,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正是根据张志信的亲身经历,李存葆创作出了“雷军长”这个人物,而在电影中,当雷军长与梁大娘在烈士陵园中对话时,那苍老且有些佝偻的身体,哪怕是时至今日再看,也让无数观众再也忍不住,热泪夺眶而出。

在《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获得巨大成功后,很快就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而谢晋导演在看完这部小说后就决定,一定要拍好这部电影。

当时有人就提醒他,说《高山下的花环》已经有了话剧版,且观众们也十分喜欢,现在再拍电影,会不会没人看?

但谢晋导演就说,“要是《高山下的花环》拍不出名堂,那我这辈子就不拍电影了”。

果然,在谢晋导演的精心执导下,电影一上映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成为了80年代相关题材的文艺作品中的最强代表作,时至今日,再去看这部经典,依旧被深深感动,而一部作品能经久不衰并成为经典,正是因为“求真、写实”这四字原则。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