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

2024-10-31 06:01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41人

一、了解《考试说明》

1、命题指导思想:

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2、考核要求: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命题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考的选择题主要特点就是提供一段历史新材料,从而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新情境(学术、学习、生活和社会情境),以此来考查学生头脑中储藏的必备知识和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三大能力)。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结构

高考历史选择题以历史材料为依托,材料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新史观,通过文字型、图片型、表格型、图文混合型四种形式表现出来。主要考查了以下四类问题:

1、考查历史表象的本质或实质,难度较大。选项措辞主要有:反映了、揭示了、体现了、说明了、表明了等。

2、考查引发历史表象的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选项措辞主要有:为了、促使等。

3、考查历史表象产生的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选项措辞主要有:促进了、推动了、产生了等。

4、考查历史表象对应的史实,难度最小。 

三、解题技巧

01 审题技巧

第一步:读题干 抓关键

 技巧一:提取题干时空,据此联系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或阶段特征,审清考查意图和考查知识点。

【典例1】(2023·新课标·32)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D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注意:时间可分为显性时间和隐性时间。显性时间包含具体的朝代和年代,如明朝、1919年5月4日;隐性时间包含特殊历史人物(孔子等)、地名(延安等)、书名(《史记》等)、特定名称(苏联等)、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我们可以将时间观念的记忆分为:时间点(如1919年五四运动)、时间段(如1927至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间顺序(先有国民经济恢复、再进行一化三改)等。

空间要注意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特定地理条件、环境,地图题侧重时空(如:抗日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等)。我们可以将空间观念的记忆分为:空间点(如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空间区域(如西欧、亚太等)、空间转化(如经济重心的转移、红军长征等)等。

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的核心能力、关键素养。因此在复习时必须高度重视时空观念,掌握大事年表。

技巧二:明确主语,明确“谁”,是何身份?有何意图?据此联系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背景进行作答。

【典例2】((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B )

A. 强调农商皆本       B. 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 禁止人口流动      D.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注意:“谁”包含两层意思:史料本身的主语,史料编撰者,根据设问确定指向。

“谁”可能是历史人物:例如康有为、李鸿章、孙中山、毛泽东等;“谁”可能是组织机构:美国国防部、民间机构、清政府、党派等或是新闻媒介:报纸、广告、漫画、艺术作品、电影、墓碑等。

技巧三:“事件”主要概括归纳要准确,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抓住强调的重点,获取最关键的信息。

【典例3】((2023·全国甲卷·32)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B )

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权益

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注意:材料中重复出现的词语、反映同类事物的词语或者有对应关系的词语等往往是解题的关键。如果材料较长,按标点或内容或关联词语将题干材料分层(一定要分层),确定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体会材料所呈现的语气。

第二步:审设问 定类型

审清设问词,主要有说明本质类、背景原因类、目的类、影响评价类等,明晰设问的限定词或程度副词。(重点在后面的类型1-5中讲解)

【典例4】(2023·全国甲卷·30)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一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C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典例5】 (2023·湖北高考·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C )

A. 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 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 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 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第三步:看选项 巧排除

排除法一般不正确的有下列情况:

①具体推一般、个别推普遍、以偏概全;

②绝对化:已经、开始、完全、彻底、决定、根源、消除等,看清“时态”,尤其是现在完成时态;

③说法和材料中心内涵不一致;

④说法只体现题干部分层次内容,不能涵盖题干中心主旨;

⑤说法正确,但和材料题干内容无关,没体现;

⑥与教材所设计明确时间、事件内容不符;

⑦某一选项内容和其他选项内容并列或者被其他选项内容包含;

⑧选项是题干材料的表面概括、或太直接反映题干材料;

⑨偷换概念、偷换主体者的选项。

在解题时,优先分析备选项中有无上述情况,再结合所学选出正确选项。

【典例6】(2023·全国甲卷·34)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A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典例7】(2023·重庆高考·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D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典例8】(2023·新课标·34)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这一系列举措( D )

A. 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     

B.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

C.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D.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

 02 不同类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1、说明、表明、反映本质类

考查历史表象的本质或实质,设问词主要有反映了、揭示了、体现了、说明了、表明了等。

技巧:首先,判断材料主旨,明确主体,理解“此、这”具体指的是什么;其次,结合材料和所学,放在时代背景,透过现象找本质,但有时也可以说明现象;再次,难以下决断时用排除法或代入法。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坚持论从史出,切记任意发挥。

【典例9】(2023·全国乙卷·33)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B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2、背景原因类

考查引发历史表象的背景、原因,设问词有主要原因/是由于/因素、根源/根本原因/根植于、直接原因,或缘于、前提条件、得益于等;

技巧:首先,审清题干和设问词;其次,将事件主体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注意此类题选项容易设置因果倒置,最后,逐一分析选项。

【典例10】(2023·湖北高考·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C )

A. 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3、目的类

考查引发历史现象的目的,设问词主要有主要目的、意在、旨在、为了等。

技巧:首先,审清根本目的、主要目的、还是某一规定的具体目的;其次,要把事件主体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要考虑主体的阶级出身,对外政策要考虑国家利益,最后,逐一分析选项。

【典例11】(2023·全国甲卷·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C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4、影响评价类

考查历史表象产生的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关键词分布在设问里的“有助于”,选项里的“有利于”、“……了”,如“促进了”、“适应了”等(属于完成时)。

做题时先要审清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最后逐一分析选项,不要以偏概全或说法正确但和材料题干无关。

【典例12】 (2023·山东卷·10)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A )

微信图片_20240617100321.png

A.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 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 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5、基本事实陈述类

该类试题主要考查历史表象对应的史实,设问里一般以“是”结尾,审清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最后,逐一分析选项。

【典例13】(2023·新课标·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6、比较类

首先,通过题干比较对比事件所处时代是否相同,时间同为横向比较,时间异为纵向比较;其次,找准比较点分析材料,要准确完整,注意材料题同时适用。最后,分析选项不要以偏概全。

【典例14】(2023·全国乙卷·28)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D )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人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7、数据图表类

在题干的数据图表类里,表格图“纵横驰骋看变化”;柱状图“上下左右看趋势”;曲线图“边边角角看拐点”;饼状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技巧:首先,看清主题,防止偷换概念。其次,纵看变化,横看差异,画出折线图,看折线起伏。最后,看选项,联系背景,防止以偏概全,注意排除法的运用。

【典例15】(2023·新课标·7)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A )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A. 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 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 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 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8、图片类

题干中的图片类通常包括历史地图、人物图片、文物图片、场景图片、漫画等。

首先,仔细观察图片,注意图片中的细节,如人物、物品、场景及图片注释等。这些信息可能会提供关于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事件或人物的重要线索。其次,理解图片所表达的主题或背景,并联系已知的历史知识。最后,排除干扰项。

【典例15】(2023·广东高考·11)图所示历史事件( C )

微信图片_20240617100351.png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 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9、史料鉴别类

首先,审清题目的具体要求,是鉴别史料真伪,还是分析史料的来源和价值。其次,阅读并分析史料,注意史料的来源、作者、写作背景和史料的的细节等信息。同时,分析史料的内容,看其是否与其它已知的历史事实相符合,是否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典例16】(2023·湖北高考·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C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 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 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B. 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 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注意:如果题目提供了多份史料,要进行比较和对照。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或一致的地方。再次,运用历史知识和常识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例如,你可以根据已知的历史事实来判断史料的可靠性,或者根据作者的背景和立场来判断史料的倾向性。最后,排除那些明显错误或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再对剩下的选项进行比较和分析。

撰稿 | 曹利从(伊川滨河高中历史教师、河南省历史学科基地(洛六高)暨洛阳市赵林安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