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4月召开的“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说:“考语文能力主要在设问上,题目的设问应当是需要学生想的、又是文本应当考查的‘点’,学生回答问题是需要根据思维规律推论得出的。”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同样注重高考主观题的设问,他说:“设问最有讲究,同样一篇文章,如果设问不同,考查的方向与层次也是不同的。”纵览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语文真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语言文字运用,还是古今文本阅读,乃至材料作文写作,都很注重避套答、防宿构,尽量减少“宽设问、用套路、堆砌答案”的情况出现。本文拟尝试对新高考语文主观题的设问进行分类剖析,探求设问所承载的立意之魂,剖析命题所凝聚的逻辑之美,找寻新高考视阈下的主观题解题作答路径。
新高考语文主观题常见的设问类型有如下五类:开放类设问、小切口设问、印证类设问、比较类设问、关系型设问。开放类设问常常依据背景材料设置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它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它允许、鼓励并倡导多元化的答案,它需要灵活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此类试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求同思维的不足。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 , ”就很好。(2023新课标Ⅰ卷)此题通过设置真实生活情境,考查学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答案并不唯一,只要填入的内容符合设定场景即可。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背诵古代诗文名篇,还要会运用,利用语文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填写成语、拟写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等题型也具有开放性,“微作文”、“文学短评”等也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能有效减少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在复习备考时要突出综合、突出情境、突出应用。以名句默写为例,老师和学生要打破篇章,整合意象,我们可以动员学生自创情境题,可以在课前、课后、课间多进行随机性的模拟演练。即,教师和学生生活日常中要常用诗词名句来表达心情和感受。新高考语文主观题相比于之前的考整体、考大面,更倾向于考细节、考局部,设问趋于精致细微,“切口小”,重分析,在复习备考中应高度重视。例如,高考小说阅读。之前考“人物形象”,现在考“人物心理及其变化”;之前考“主题”,现在考“结合内容分析某一主题”;之前考“哪些手法,现在“考某一手法有什么效果”;之前考“如何描写”,现在考“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再如,古诗词鉴赏。之前考“首诗是如何抒情的”,现在考“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闲适的心情”。之前考“这首词揭示出哪些道理”,现在考“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小切口设问,是就文本细节的精准设问,它更侧重于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所给文本,能够结合已有知识,按照设问语境,进行精准细致的作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情境设问趋精致,解析应答要须精准。 比如,全国2021新高考Ⅰ卷第8题:《石门阵》中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单就反复手法而言,陈述其表现、特点、作用并非难事,而题干要求解析出人物在讲述故事时使用反复手法的效果,那就必须将手法与文本情境中故事讲述者的言表,与现场听众的反应做程序性的对位分析。另外,这类试题要求学生精准熟练掌握各种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比如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论证方法、描写手段、结构特征的概念和效果等,都必须熟练掌握。 最近几年的诗歌鉴赏和小说阅读主观题,常会在题干中提出某种观点或理论,让考生结合诗句证明此观点或解释此理论,有时还会提供某种特定的鉴赏思路,让考生按照既定思路作答。诸如——这首词是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这一写法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都属于印证类设问。这类题型的解题思维建模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读懂文本理解、切分观点。第二步,结合概念内涵解析;第三步,整体关照,具体分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2020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解析:第一步,读懂文本理解、切分观点。冰山理论,八分之一体现在哪?已知情节;八分之七体现在哪?未知(可推测)情节;第二步,结合概念内涵解析。已知情节是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节和客栈攀谈的情节,未知情节两人滑雪之外的生活;第三步,整体关照,分析效果。效果要从留白和想象两方面分析。参考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发读者想象。这类注重考查学生的“求同辨异”思维,容易“渗透教考衔”接理念,它所涉及的语文学科素养包括文本品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具体情境下运用联想、类比、引申等思维方法的能力。从大的方面看,主要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目前的高考真题来看,以“求异”为重。
以古诗词鉴赏为例,做比较类设问题,学生可采取的流程是——
(1)审清题意。
认真审读题干,找准命题者的命题角度,意象、意境、形象、语言、情感、思想、手法等,是比较相同,还是比较不同,还是比较异同?明确目标,带着问题去阅读。
(2)审读诗歌。
考生一定要明确,答案诗中来。一切答案就在诗歌中,读懂诗家语、理解诗意是第一位。根据题干的考点,着重分析体现考点的关键语句,找相同,析不同。
(3)运用术语。
这里的术语就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专业语言,专业知识。答题时一定要有专业知识做支撑,如“意象”“意境”“风格”“情感”“虚实结合”“寄情于景”等相关知识点。其实,每一个考点都离不开专业术语。题干中往往会给出比较点(知识点),重点是根据比较点找到答题要点(要用术语),扣住得分点。
(4)答题条理。
即答案的组织要有规范性,条理性。主观题虽然有主观因素,但是从这些题目的答案组织、得分要点、评分标准来看,答案的大方向几乎是固定的。按步骤作答,既要概括,又要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列条(按步骤、知识点)作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比较类设问试题广泛存在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鉴赏和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中: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通常是比较材料内容的异同和侧重点的不同;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注重所选文章和统编教材同主题、同作者不同篇目的比较;语言文字运用侧重于不同句式表达效果的比较;古诗词鉴赏类比较类试题最为丰富多变,从诗歌的作者、体裁、题材、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均可设题,其中,统编教材所学诗词和试题所选诗词的比较是重点;文言文阅读中的比较题,以课内外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比较为主,往往是选择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阅读不同文段内容、手法类比较题也开始崭露头角。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带着思辨性的态度去阅读创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辨性”是语文试题改革关键词,语文试题是落实思辨性最好的科目,从命题技术来创新情境、强调比较、突出关系,都是考查学生思辨力的重要方式。因此,二元关系类阅读题也称为高考真题中的“常客”,二元、三元关系类作文成为高考的“新宠”。例如,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过“故事”与“新编”(鲁迅《理水》)、“科学”与“幻想”(刘慈欣《微纪元》)、“露出水面的”和“未露出水面的”(海明威《越野滑雪》)等。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也常常呈现二元或三元思辨关系, 如2022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材料,“大观园匾额题名”引出“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的思考,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由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引出人生哲理思考,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材料中有二元或三元关系概念,要求考生辩证、立体地分析多元关系,以此考查考生面对多元关系所体现的思辨性思维。关系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分两步走:一是,提取关键字词,明确材料中的各种概念(或对象),材料中的概念(对象),有二元概念,三元观念或多元概念,要深入解析其内涵和外延。二是,运用辩证思维,从概念(对象)关系中确定立意,关系系型作文题目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对立统一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并列共存关系、条件关系等。概念(对象)之间无论是二元关系,还是三元关系或多元关系,最终都是先后、并列、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目的、主次、转化等种种联系,理清了各概念或对象之间的关系,便自然确立了材料的题意。除了以上五类,高考语文主观题的设问类型还有情境性设问、过程性设问、选言式设问、概念型设问等。当然,有些主观题是以上多种设问方式的综合,即杂合型设问。囿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总之,基于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新高考语文主观题的考点设置、设问方式、答案拟定等,都在力求剥离聚焦所谓“考点”、堆砌术语等模式。同时,高考试题也在不断扩大命题素材范围,开发新题型,生发新考点,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认真钻研高考真题,力求戒除机械刷题,防止教学的模式化和应试的盲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