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常课、日常课”上成“公开课、示范课”的“核心诀窍”!(值得收藏)

2025-01-18 16:5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951人
众所周知,举凡“公开课”、“示范课”基本上都是教师们在系统精心筹备和用心整合设计下,所为大家呈现的一堂精彩的生动的一课教学、课堂活动形态,大多数时候——这些课都会令观摩者大饱眼福、大为赞叹。

但显而易见的是,近乎所有老师的“公开课”“示范课”与他们自己在日常执教形态之下的“家常课”“常态课”,二者相比必然会是有着巨大的区别差别、悬殊的差异对待。仅就“备课”用心精心程度,那都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所以,很多很多时候,教育界不乏充斥着对于“公开课、示范课”的质疑与批判声音,尤其是在一线岗位上课的基层老师们普遍会发出“公开课不等于日常课”“示范课等同于表演show”等等的观点看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与感同身受的。
一般认为“家常课”与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相比有这样的特点:
课前工作相对不充分;备课形式较为传统且惯性;课堂程序活动具有随变性、意外性、临时性;课上学生心态较为自由放纵;学生课上表现较为日常随性随心;一般课堂纪律较乱较杂较散;师生互动单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出彩无精彩;课时教学目标达标率不高不优;课堂教学组织不足之处随处可见也随时调节;课上的突发性事情很多,不少是超出教学设计范畴;学生表现素养参差不齐,学习活动表现各异;课题易被题外话扯远等等。


实质在教育学术研究上,对于“公开课”“示范课”“家常课、常态课”都有着系统的专业的精确的定义概述:


公 开 课

定义:公开课是一种面向公众开放的教学活动,通常由教育机构、学校或教师组织并提供,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知识传播。
特点:
公开性:对所有人开放,不论年龄、性别、学历等条件,任何人都可以参加。
多样性: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互动性:通常采用在线直播或录播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
展示性:公开课是教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也是学生了解不同教学方式和风格的重要途径。

示 范 课

定义:示范课是对现行教学起到“示范”作用的教学活动,旨在引领全体教师向“理想课堂”发展。
特点:
示范性:示范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目的性:每次示范课都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和任务目标,旨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推广某种教学方法。
互动性:示范课也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更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家常课/日常课

定义:家常课或日常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上的普通课程,是相对于公开课和示范课而言的。
特点:
常规性:家常课或日常课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正常进行的教学活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基础性:这类课程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互动性:家常课或日常课也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更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探究,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为什么家常课、日常课,上不成公开课、示范课?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课堂很重要!因为课堂是老师的舞台,一方天地,演绎万千智慧。因为课堂,是老师的天地,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憧憬。因为课堂,是我们老师职业生涯的起点与终点,是我们老师人生劳动意义与社会价值创造的体现。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日常课、常态课却上不好,上得不精彩?尤其是对比于公开课、示范课的境况表现而言。
能上好公开课、示范课,实质也至少说明我们老师是有上好课的基本功与精力能力的,只是何以具体表现到日常、常态的课堂教学形态上,却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这里细致研究下去,或许不难提炼出一系列综合原因,比如所谓领导重视、行政考核、职称规范、备课时间、筹备资源、课堂形式、教学设计、教法学法、教案学案、学生学情等等等等。
也即主流的那些分析“家常课不等于公开课”“示范课不会是常态课”等等的说法原有,这在中国知网上应该有专题教育教学论文几千上万篇在分析剖析了。有兴趣的读者,建议可以去知网搜索检阅读读看看,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或感慨感通!

在这里,特别补充一个论点:
之所以,家常课、日常课上不成公开课、示范课。是因为我们传统师本、应试的教学课堂,在思想体系上就根本限定了“上不成”。
我们过去很多年来的教学,提及到教学,多数时候都是谈论如何教,怎么教,建构教,教的怎么怎样。为此,发展衍生出来了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课堂教学指标参数及方法模式,它们历经很多年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极其成熟完善的系统。
我们老师因为受到这些主流主体的教学评价评估量化指标的系统导控,日常课堂执教与目标策略——似乎也已经全走向了畸形地、极致地、形式地——在贯彻“如何教”、在追求“如何教”。
以至于我们主流的主体的这些“好课”的量化标准、量化定义,在“如何教”方面所建构得实在是太繁多、太庞大、太系统了,以至于它们越来越演变演化成为了一种日常教学的限制形式或课堂累赘。
这种教学水平、教学境界的臃肿繁难评判体系及标准发展系统,它们可能带来的是教学上的好教、乐教、执教、畅教,但基本上却在操作中越来越脱离开了学生主体、课堂根本。更遗憾的是,它们完全不约而同走向了外部的、行政的、师本的、考本的、本本的、自上而下、权威绑架的主体架构。
使得我们日常现实教学实践中不乏看得到,在越来越多的一线课堂、区域公开课、教学示范课上,也就在那些熟稔并推行种种好课定义标准、系统好课量化指标的权威评审专家们主导下,那些“好课”“优课”却完全直接脱离开了学生主体、学情现实,完全变为了种种荒诞而失败的表演课、形式课、公开show。

这样的教学理念长期长年贯彻下来之后,最普遍的恶果或常态就是:
我们老师越来越习惯于课上,所进行的备课上课,基本是在教教参、讲教辅、写教案、练讲义、做PPT、一言堂、满堂灌等。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内容,不过是把教师用书、教参教辅上的“知识点”“精要摘录”“重点难点考点”,进行复制搬运到课堂PPT与教案讲义上,再相应结合种种教学形式、课堂标准、好课考量指标的定义要求,然后在课堂45分钟精准灌注或执行教授给学生群体。
又因为教材教辅、教师用书不会出现内容上常态化的经常性的版本更新,所以其实很多很多老师日常备课PPT教案、日常上课所讲的教的,基本都是“千年不变”“雷打不动”的标准化模式、系统化程式,几个学期教职发展下来——所谓上课,也不过是流于形式、困于程序、和尚敲钟、了无生机。如果不是有公开课、示范课的考核,我们老师估计绝大多数都会“死”于这样的机械的重复的课程课堂教学经验之中。


把每一节家常课、常态课,上成公开课、示范课的“核心诀窍”
上边是比较清晰地厘清了“公开课”“示范课”“家常课”“常态课”的定义与特点,也系统性探究了“家常课、日常课,上不成公开课、示范课”的根由根本。
而有了这些清晰的认知与探究,或许就更有助于我们建构“把每一节家常课、常态课,上成公开课、示范课”的实践了。这里务必需要肯定的是,把家常课、常态课上成公开课、示范课——这是完全可以的、能够的、可行的。也是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亲身贯彻并实现了十几年、几十年的业态情况。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在生本教育20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中,系统指出:
“传统的应试的师本的日常课堂,常常呈现出不好的糟糕的样态形态,最根本的是它不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而是基于教材、教法、教案、教师等等等的“好教”而作为,教师备课的核心始终脱离了“为学生好学而设计”。
“课堂应当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而不是系统限制学生能动。课堂从来不应带有太多繁重琐细复杂的外部审核标准、外在评判指标、外界考量规范,而应当是学生整体的、主观的、慧悟的、真情实感的一个集体学习活动舞台”
“课堂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而不是限制学生能动。课堂从来不应带有太多繁重琐细复杂的外部审核标准、外在评判指标、外界考量规范,而应当是学生整体的、主观的、慧悟的、真情实感的一个集体学习活动舞台。
好课的教学,从来没有也不应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标标准准、细细碎碎,它应该是极简的、完整的、生本的、生态的,它应该有且仅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或形态:学生好学乐学,学生主动能动!其最终极、最直观的日常教学可见形态,一句话言之:学生爱上课,学生爱学科;也即爱你上的课堂,爱你教的学科。”
郭教授的教学思想,无疑是给了我们家常课、日常教的执教发展重要启发启示。
也直接揭露了“如何把每一节家常课、常态课,上成公开课、示范课”的核心诀窍所在——“为学生好学乐学、主动能动而设计而拓展”!
试想,你日常课、常态课的学生都是主动能动、好学乐学的学习业态形态,那么这就不根本实现了“天天公开课,日日示范课”的常态途径了吗!?!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