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的河南开封,远不如其他地区繁华,冯玉祥来到河南后,第一件事却是在大马路上溜达。
一天,冯玉祥坐上了一辆黄包车,趁着黄包车夫拉车的功夫,不经意地和车夫聊了起来,先是聊了开封当地的风土人情,又聊到了平常百姓的生活。
聊了一会后,冯玉祥突然问道:“你觉得你们新上任的冯督军怎么样?”
车夫听完冯玉祥的问话,面上却是一脸郁色,想了又想不禁直言道:“他可真不是个东西。”
很快,车夫就说明了原因。他觉得冯督军上任后,日子过得更紧巴巴了。
车夫干的是拉车的体力活,每天靠拉车赚钱养活一家子人,原本达官贵人们出门都会坐车,他每天都能固定赚到一些钱。
可自从冯督军来了之后,城里的气象焕然一新,冯督军自己出门不坐车,连带着达官贵人们也不敢坐车,穷人又没钱坐车,客流量大大减少。
加上冯玉祥下了令,夜里要全城戒严,而且时间很早,车夫跑了一天下来,口袋里还没赚到几个钱就要回家了,生意是大不如前。
不过,说完他又补了一句:“不过,冯督军是个好人,他不坐车,但是做了很多好事。”
话还没说完,他就已经拉到了司令部门口,冯玉祥给了车夫20块大洋,又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后踏进了司令部大门。
在冯玉祥走后,车夫才如梦初醒,急忙问门口的士兵,进去的是谁,这下他才知道,原来自己一路上说了那么多,主人公就坐在自己的车上。
不过,隔天一早,冯玉祥就下了一条新的规定,官员们可以继续坐黄包车出行,全城戒严的时间也会往后推迟到晚上11点后。
其实,冯玉祥最初提出不让达官贵人们坐车,是想要让老百姓们都能过得轻松一些,得知这样做反而会让百姓收入减少,便修改了自己的规定。
作为一个草根出身的布衣将军,冯玉祥对百姓生活极为关心,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也都是为了百姓能过得舒心。
他一生将孙中山先生作为表率,把“民主”二字牢牢刻在心中,立志改掉旧社会的习气。
就拿妇女裹脚来说,为了防止有哪家给自家女儿裹脚,冯玉祥带着队伍挨家挨户检查,只要发现谁家给女儿裹了脚,就会严惩女孩的父母。
不仅如此,冯玉祥还建了一个人民会场,以此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为了改善民生,他又设立了国货大商场,振兴国内的工商业。
黄河水患频发,他就组织修建了水利工程,解决黄河水患的同时,让百姓可以抽水灌溉。
1927年,冯玉祥又组织了县长选拔考试,对于公职人员的待遇,也做了统一的规定,每个人一个月只有20元,树立廉洁奉公的精神。
虽说在那个混战的年代,督军就是当地权势和财富的制高点,但冯玉祥却不同,他穿的是粗布戎装,吃的是军中大锅饭,入夜了也会和普通士兵同住一屋。
有人说,他是红军之前极少数对士兵如此了解的将军。
他会细心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家庭和籍贯,和士兵们谈心谈话,在每一位连长升迁时,他都要对他们说道:“要以子弟的心肠带兵。”
在士兵受伤时,冯玉祥也会对他们悉心照顾,但每一天他都会跟手下的士兵们强调:“你们是百姓的兵,是百姓的军队。”
百姓有难,他们必须冲在前头,国家有难,他们就要挡在百姓的跟前,誓死守护好国家。
在河南的日子里,白天,冯玉祥带着军中士兵训练,或是出门体察民情,为百姓解决需求,到了夜里,睡前冯玉祥又会思考。
隔天凌晨,他将自己的思考写进日记本里,十年如一日复盘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训练出“爱民如子、坚韧吃苦”的作风。
也正因如此,冯玉祥和李大钊先生成了好友,他支持着李大钊的革命事业,在李大钊先生牺牲后,为他写下了悼念诗。
然而,如此爱国爱民的冯玉祥将军,却在1946年发生意外,去世时只有66岁。
冯玉祥将军离世之后,遗骨被葬到了泰山上。斯人已逝,但他为人民所做的贡献,会被历史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冯玉祥1924,东方时空,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