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说读书“须用大柴大火”

2024-11-23 07:11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63人

我们常说“富贵之家”,何为“富”?何为“贵”?简单说,富是物质上的,而贵是精神上的。想要贵,必须通过读书。


曾国藩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他希望子孙后代不以有钱为荣,而以读书为荣。


为此,曾国藩十分重视后辈的读书学习,以身作则,教导后辈们知书识礼。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的意义,不是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而是为了增智明理,安身立命。


我们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和困惑,前人早已在书中给出了答案。而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前人也已在书中给出了建议。


读书是开阔眼界最好的方式


读书是人生的分水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鲁肃对吕蒙的评价。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认为,‌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1920年的夏天,萧红进入龙王庙小学求学,从此便爱上了读书。


学生时代,萧红心心念念着的就是读书这一桩事,书与文字让她得知了这个世界上无穷无尽、不为人知的美。


中学时期,萧红的语文老师对鲁迅的作品颇为推崇,于是,萧红也接触了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这对她日后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萧红表示,阅读伟大前人的作品能让读书之路事半功倍,如果你面对一图书馆的书不知道从哪本开始阅读,那就挑选其中最著名的几本吧!


萧红的创作生涯并不长,却写出了包括《呼兰河传》在内的多部佳作,当被问到自己是否是天才的时候,萧红总是笑着回答:“只不过是多阅读了一些名人的书籍而已,读的书越多,眼界和智慧就会越宽阔,读书给我带来了感悟和透彻,单凭这一点,就不能放弃读书。”


“读书,是开阔眼界最好的方式。”对于萧红来说,童年的读书经验对一个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其中,启蒙阅读的作用不容忽视,此时的阅读无关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多的是培养一种朦胧的语感。


读书与不读书,隔一天看,没有区别,隔一个月,差别也不明显,但是从五年十年看,那就是天差地别。


有人说读过的书什么也没记住,但其实知识已经像每天摄入的营养一样融入身体,无声无息地滋养着灵魂,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生轨迹。


2、挤出读书时间


三十岁之前的曾国藩,脾气大,也无傲人成就。但而立之年,他自觉过往浑浑噩噩,便立志要做文治武功的圣人。


有了目标的他开始坚持读书,向先人前辈求学问教,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


曾国藩的日课中有一条,每日读史十页,即使有事也不间断。他还要求自己每天“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读书除需“恒心”外,曾国藩还在《家书》中说:“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曾国藩认为,要读完一部书,应当既勤奋又快速,不能为“在精不在多”一说所惑。今天看半页,明天看几页,以致数年看不完一部书。


在曾国藩看来,要读好一部书,不仅要做到一鼓作气,不能停顿耽搁,而且要想煮饭一样,用大柴大火,下大气力才容易成功。


正是这日日坚持,让曾国藩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为官智慧,从每日的实践中提升个人修养。


在当下,读不完一部书,确有多种原因。除了恒心和耐力之外,也确实存在时间不够的问题。


如仅仅是时间问题,不妨借鉴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董遇的读书方法。


他提出,读书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天,夜晚,阴雨天,用好了这常常被挥霍浪费的“三余”时间,自然就有时间读书了。


这是“董遇劝学”的典故,也是“三余”的出处。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