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特征的2025复习备考建议
郑州一中 侯巍
高考真题分析
(一)2024年全国卷试题特征分析
相较于河南以往用的全国乙卷,今年河南首次使用的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该套试题整体来看呈现出如下鲜明特征:
1.深化了教考衔接,重视新教材和新课标
①依照新课标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素养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紧扣“三线”逻辑,坚持命题四项原则,重点考查五大关键能力。坚持贯彻“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高考命题的逻辑主线。以“三线”为基础,坚持“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命题原则。
②选材关联教材的有:现代文阅读一是毛泽东的《延安干部会讲话》,关联必修上第六单元第11课《反对党八股》、选必上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人民站拉来了》、选必中第二单元第2课《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文言文阅读选自《资治通鉴》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关联到选必中第三单元第10课《苏武传》第9课《屈原列传》和选修背诵篇目《报任安书》。
③考点关联教材的有:文言实词判断题关联《老子》《孔雀东南飞》《爱莲说》《项脊轩志》,诗歌鉴赏选择题D项关联《兰亭集序》,名句默写关联《屈原列传》《归园田居》《燕歌行》《长恨歌》《出塞》等,文言翻译和文言断句题和教材所学文言文均大有关联。
④命题关联教材研习任务:第23题作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与之关联的是选必中第一单元研习任务三(课本第36页)2.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第11题A选项,意动用法,关联选必下第三单元研习任务三(课本第87页)的“词类活用”专题研习任务;第4题设问和反问的论证效果,关联选必上第一单元研习任务二(课本第41页),词语和句式的表达效果;第14题,关联必修下第八单元学习任务二(课本第152页)。
2.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得以强化,知识本位得到了充分重视。
例如,在新课标Ⅰ卷中,修辞手法类试题分值高达15分。考查了设问和反问(第4题,论证效果,4分)、对比(第16题,用对比方式描写泉声,6分)、借喻(第18题,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5分)。
3.命题更加多元开放,强调多角度思辨,鼓励学生地理思考,自主表达。
新课标I卷第5题要求考生谈谈《论持久战》对“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第9题要求分析作者是否做到了不为放牛“赋予意义”,第22题要求分析“恢复疲劳”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新课标I、Ⅱ卷第17题的默写题中都出现了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全国甲卷第 21题要求对一位在医院看病的老奶奶的自述进行缩写……这些开放性试题都注重破除考生固化思维,鼓励考生独立思考、自主表达。
2024届复习备考经验与不足
(二)2024届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值得借鉴的经验
1.对新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了逐篇挖空训练,复习较为系统,细致,2024届考生的文言文部分相对学得比较扎实。
2.对新教材中的单元写作任务进行了较为精细化的整理和复习,对新课标卷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进行了精准的预测,学生在高考作文板块应该不会吃亏。
3.对高考常规考点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大板块的知识没有漏洞。
4.对高中背诵篇目逐篇落实,对学生进行了全员检查。学生名句默写部分得分应该比较理想。
5.对高考主观题的设问和作答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精准的预测,学生主观题审题能力有较大提高,答题去套路化效果较为明显。
(三)2024届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的不足
1.参加联考过于频繁,致使教学计划受到影响,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很多专题细节落实不够精细。
比如,作文训练没有按照新教材单元写作任务逐个进行,很多专题没有让学生亲自写,认真练,只是把相关素材和范文印发成阅读材料发给了学生。
2.课堂上,教师普遍讲的多,学生普遍练的少,动手,动脑少。
很多知识点教师讲到了,学生听到了,但是没有入脑,入心,不能内化为语文学科素养,更不能学以致用。比如,我们用一节课时间,把高考常见的12中修辞手法讲了讲,学生可能依然不能区分开什么是明喻、暗喻、借喻,区分不开借喻和借代。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复习了文言词类活用,但学生可能依然区分不开使动和意动,甚至学生连某个文言词语到底是什么词性都弄不懂。
3.对新教材重视不足。
对教材的复习局限于文言文、古诗词和单元写作任务,对教材中非课文内容,比如单元的学习任务、单元研习任务、单元研讨任务重视不足。
4.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和习题的训练,而忽略了能力的提升和阅读鉴赏的实践。
学生读书少,思考少,表达少,单就阅读来说,阅读视野狭窄,碎片化,阅读方式简单,套路化,阅读深度不够,对文本理解肤浅。
2025届复习备考建议
(四)对2025届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的建议
1.一定要减少考试频次,淘汰劣质试题,减少语文作业布置量。
无谓的刷题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对试题的选材和设问的敏感度降低,致使阅读浅表化,思考模式化,答题套路化,这和当今双减趋势和高考试题改革精神背道而驰。实践证明,最勤于刷题的学生,语文成绩往往不是最顶尖的学生。如果把刷题的时间放给学生去阅读和思考,去写作和实践,学生的高考语文想不得高分很难。
2.要对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系统复习、强化练习常见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要梳理积累高考文言高频词汇,要深入理解和运用常见的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要强化高考指定篇目的背诵和落实。
3.要系统复习、研习新教材,课本复习要系统化,精细化。
尤其要关注经典课文,学通学透,并做适当的拓展阅读,要关注单元学习任务,研习任务和研究任务。
4.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认真钻研最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和全国新课标适应性联考试题。
通过新课标把握命题大方向;通过考纲熟悉常见考点和掌握高考命题重难点;通过高考和联考真题,看课标和考纲是如何落实到具体的高考命题中来的,在熟悉新课标试卷题型的基础上,去总结规律和方法,预测命题走向和趋势。
就高考真题来说:要关注语文命题选材所体现出来跨学科综合的特点;要关注主观题问题情境的设置,高考命题中的有些情境是有助于学生对设问问题的解决,倘若无视,答题便会跑偏,然而,有些情境则是对学生明了设问核心意图有干扰,若过分关注,容易答非所问;另外,要深入理解文本,多总结理解句意类试题的答题规范。
5.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世界,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
咬文嚼字,细读慢赏,品味文本深层内蕴,品味文本深层情感。同时,放开手脚,给予学生阅读自主权,注重学生的原始阅读感受,联系个人生活,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共鸣,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和讨论中拓宽学生的思维;"学""思"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建议25届高三单独设置阅读课,重点阅读最近10多年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因为最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卷试题文学文本阅读多选材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2024年新课标Ⅱ卷,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2024年新课标Ⅰ卷,徐泽臣的《放牛记》,23年新课标II卷,乔叶的《看云记》,孙甘露、徐泽臣、乔叶均是最近两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6.要对作文进行系统化、专题化的训练。
对于高考作文来说,要规范学生的书写,对作文卷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围绕教材中的单元写作任务进行系统化的训练,既要总结高分作文模型,又要告诫学生不要生搬硬套,要深化学生的理性思考本领,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强化学生作文的逻辑性和论证力,让学生的作文理性与情怀共舞蹈,逻辑与文采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