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之赏析环境描写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Ⅱ的选文主要以小说为主,而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而环境则是小说的背景。
高考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角度一般有三种即概括特点、分析手法、赏析作用。有时候,命题者会将这三种角度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因此,学生储备关于小说环境描写的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近两年高考小说阅读中,考查环境描写的经典题型如下:
(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2022年浙江卷《逛》)13.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构成的艺术效果。
第一处: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
第二处:一行三人来到油田,来到了敦厚所住的单站上。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
(2023年新课标Ⅱ卷《社戏(节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2023年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一、概括环境的特点
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等所作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所作的描写。
(一)分析概括自然景物的特点
1.要找出小说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其次,要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那些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概括景物特点时,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从形、声、色等方面进行概括。
2.要把握环境的特点,就要抓最能体现环境特点的景物。比如小说《祝福》中反复出现“云”“雪”,云用“灰白色”“沉重”来形容,给人沉郁、阴冷、压抑的感觉;雪用“阴沉”“满天飞舞”来描写,写出冬季的寒冷、萧瑟,让人感觉沉寂。
(二)分析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
小说中描写社会环境的文字有集中描写和分散描写两种。分散描写往往分散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的,通常包含着诸多因素的交织。在分析概括时,我们可以从“时”(时代背景)的特点、“地”(场所、地域)的特点、“物”(主要指建筑物)的特点等角度分析,还可以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世”(主要指社会风气、风情、风俗习惯及意识观念等)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一)自然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可以分为: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和衬托等。
2.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看,可以分为:①感觉角度,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或形、声、色等角度);②观察角度,如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③写景顺序,如远近结合(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二)社会环境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社会环境描写的常用技巧如下:
1.点面结合(“面”是指场景的整体,而“点”是指场景中的个别情景)。点面结合,就是要求场景的描写既要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2.简笔勾勒(也就是白描或细描),就是对人物活动的背景或者人物本身,用简明或精细的笔墨突出其特点。
3.对比映衬,指通过场景内不同人、物的对比,或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突出相关内容。
三、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对自然环境描写的赏析
1.扣住特点,分析作用
①环境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②人物方面:烘托心情;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小说人物的命运。
③情节方面: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④主题方面: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2.根据位置,分析作用
可以根据环境描写所处的位置进行判断:
①开头的环境描写,可以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内容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
②小说中间的环境描写则可以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深化主题,增添意味。
③结尾的环境描写,可以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给全篇定下情感基调,使结构完整。
注意:小说中某个场景或自然环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二)对社会环境描写的赏析
1.赏析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必须建立在对环境特点的把握基础之上,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从环境角度思考,其作用有: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人物成长的社会环境,如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从人物塑造角度思考,其作用有:①交代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性格和生活情趣;②影响或暗示人物命运。
从情节发展角度思考,其作用有: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从表现小说主旨角度思考,其作用有: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主题。
2.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步骤如下:
①提炼小说中描写的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②明确景物特征(寻找描绘景物的形容词和动词)→③挖掘景物内在品格和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④联系小说人物、情节结构、主旨进行思考→⑤结合语境展开分析。
1.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风雪”不惜笔墨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析。
2.在小说《祝福》中,作者对“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五次,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是自然环境描写,其作用有:
①渲染紧张氛围,为高潮的出现蓄势,林冲雪夜杀敌的大幕即将拉开。②暗示人物命运,暗示了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③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雪大才会压倒草料场的破房子,正因为屋子被压倒,林冲才会到山神庙借宿,才听到了陆虞候、富安等人的密谋。
2.五次“祝福”描写都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可结合小说分别进行分析:
①开头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为祥林嫂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即“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②祥林嫂刚到鲁镇时的“祝福”描写,表现了她被获准参与“祝福”的忙碌、能干与满足;
③祥林嫂再到鲁镇时的“祝福”描写,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
④祥林嫂捐了门槛后的“祝福”描写,表现此次“祝福”从精神上将祥林嫂彻底击垮,更加清楚地表明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更具控诉力量。
⑤结尾再现“祝福”的景象,将祥林嫂死的惨象和“祝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奇人与奇石
⊙谈歌
于瑞军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但在观赏石这一个行当里,他却极不普通。
2008年国庆长假,于瑞军去内蒙阿左旗看望几个哥们儿。吃饱喝足后,准备打道回府前,他决定去阿左旗的古玩街逛逛——阿左旗是个出产奇石的地方。
游逛了几家店铺,都没什么惹眼的物件,他信步踱进了一家“徐家古玩店”。小店不大,只见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正束身站在柜台里,埋头写毛笔字,见于瑞军进来,点头道:“欢迎光临。”说罢又埋头写字。于瑞军四下里打量,目光黏在了东墙货架上的一块石头,心下悄然一动,走近细看,果然是一块奇石,外形酷似红烧肉,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馆藏珍品“东坡肉”极为神似。
于瑞军的心开始咚咚急跳。他稳了稳神儿,走上前去,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与老板搭讪:“这块石头有点意思呢,卖多少钱呢?”
徐老板抬头看了看于瑞军,浅浅一笑:“对不起,这块石头不卖。”
“为什么不卖呢……”
徐老板拱拱手:“这块‘东坡肉’是我多年的收藏了。今天早上,我心血来潮,拿出来把玩了一下,就顺手摆在货架上了。”
“既是放在货架上了,那您不妨说个价钱。”
“八十万。”
于瑞军呆住:“能不能让让价钱呢?”他问得很无力。八十万,即使让出一半,他也买不起。
徐老板摆手笑道:“不好再让啊,它就值这么个价钱。”
于瑞军绝望地“哦”了一声,又呆呆地打量了一下那块石头,告辞离去。
坐在最后一班长途汽车上,他回头望去,阿左旗越来越远,那块“东坡肉”也越来越远了……
一个月后,于瑞军借用一个休息日,又来到阿左旗。上次回来后,他茶饭不香,那块“东坡肉”,总在他眼前晃动。他此次再来,别无它念,只是想请求徐老板,给这块石头拍个照,留个念想。但徐老板一口回绝,没有八十万,啥都不行。
回家后,他心里总怏怏不乐,日甚一日。
自古知夫莫若妻。妻子忧郁地说道:“你若总是苦思苦想,你就买下来吧。”
于瑞军仰天叹道:“哪里有钱呢?”
妻子轻轻叹息一声:“咱们有两套房子呢,卖一套吧。”于瑞军惊奇地打量着妻子,妻子本是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
冬天过去,大地回春,于瑞军第三次去了阿左旗,带着卖掉房子的四十万和他收藏的两块鸡血石。
徐老板却不在。那块石头也不在店里,看店的是徐老板的儿子——小徐老板。于瑞军便问那块石头。小徐老板嘿嘿讥笑道:“我爸呀,天天把那块石头看得跟宝贝似的,锁着。那石头看着像是块肉,可它毕竟不是肉啊。怎么能值那么多钱呢?我看不懂呢。你等我老爸回来吧。”
于瑞军等了几天,徐老板仍没有回来。因为还要上班,于瑞军不好再等,正无奈欲走,有人叫住他,是徐老板。徐老板笑道:“不急走,我带你到我家看看。”
徐老板家住在郊外,一个很古旧的宅子。院中三棵苹果树,高高低低,错落得别致。
进了屋子,徐老板的家人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吃着饭,又说开了那块石头。
于瑞军把那两块鸡血石掏了出来:“这两块石头跟了我多年,如果徐老板能让让价钱,这两块石头,再加上四十万块钱,我想换先生那块石头!”
徐老板目光盯着于瑞军:“于先生呀,我看得出,您是真喜欢这块石头。”
于瑞军苦笑:“徐老板呀,我为此跑了三趟了,也赶得上刘玄德了。”
徐老板点头说:“您说得不错,这样吧——这块石头,我就送给您吧。”
于瑞军听得一愣:“您是说……您可以让让价了?”
徐老板摇头,说:“您没有听明白,我是说,我白送您了。”
于瑞军大吃一惊:“这怎么行呢?于某断然不做这样的事情。”
徐老板想了想,叹道:“于先生,这块石头,我就送您了。咱们交往了这些日子,我看得出,您是一个诚实君子。”徐老板顿了顿,又叹道:“其实这里边,已经没有钱的事儿了。您和这块石头有缘。宝剑赠英雄,玉脂馈美人。这点古训我还是懂的。您见过我儿子了,您一定看得出,他不好这个行当。我能想得出,一旦我不在了,他肯定拿这东西随便就换了钱花了。那时,真不知道这块石头落到什么人手里,我到了地下也不会心安。所以,我决定把这块石头送给您了。这样吧,两块鸡血石,我收下了;这块‘东坡肉’,就随您去吧。你我之间,互不欠了。”
于瑞军彻底懵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登时口吃了:“徐老板……这……”
徐老板仰天叹道:“六十年前,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落难到我家门前,当时我才七岁,给了他一顿吃食,他把这块石头送给了我。六十年了,我一直想找一个与它有缘的人。其实,我摆在店里,就是想找一个与它有缘的人,后来遇见您,您与它的缘分胜过我呀。快带着它走吧,我怕一会儿后悔。”
徐老板说罢,便起身:“您还得回去上班呢。我送你。”
二人走出院子。
四野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轮明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老板本来无意出售“东坡肉”这块奇石,他故意提出高价为难于瑞军,目的是为了看于瑞军对奇石是否真心诚意。
B.于瑞军的妻子本是精打细算的人,却愿为奇石卖掉房子,可见她对丈夫爱石的理解与支持,体现出她的爱夫之心。
C.徐老板埋头写毛笔字,住在古旧的宅子里,收下两块鸡血石等细节均体现了他富有雅趣、不流于俗的特点。
D.奇石由六十年前的前辈赠送给徐老板,又在六十年后被转赠给素不相识的于瑞军,体现了奇人与奇石的缘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于瑞军普通又不普通作为开头,引出下文“奇人与奇石”的故事,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三次到访时,于瑞军的表情从“苦笑”“一愣”到“一惊”的变化,反映了他从无奈、出乎意料到惊喜的心理转变。
C.小徐老板虽为次要人物却很重要,不仅和爱石懂石的于瑞军形成对照,而且使徐老板送石的情节更合情合理。
D.小说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于瑞军获赠“东坡肉”的过程,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也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3.小说标题是“奇人与奇石”,请结合文本分析“奇”在哪里?请简要概括。(6分)
4.小说结尾处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徐老板收下两块鸡血石是为了让于瑞军心安理得地接受赠石,这是一种礼尚往来,体现了徐老板的友善和对他人的尊重。)
2.B(于瑞军“大吃一惊”中蕴含的心理不是惊喜,而是震惊和意外。)
3.①奇石(或“奇物”):这块石头形似东坡肉,天然珍奇。②奇人:奇在买家于瑞军的爱石成痴。他为了奇石三次拜访古玩店,甚至不惜卖掉房子,充分表现了他对奇石的喜爱;奇在卖家徐老板不重钱财,最终将价值不菲的奇石赠送给于瑞军,表现了他的大气超然。③奇遇(或“奇事”):奇在于瑞军
一次无心的闲逛却遭遇奇人奇事,后又得到徐老板赠送奇石的经历,也奇在徐老板六十年前因帮助他人而获得奇石的传奇。
4.①从结构上看,以无人四野、水流花开、长空明月等景物描写作结,含蓄蕴藉,余韵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联想)。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于瑞军终于得到奇石后的复杂心情,也突出了徐老板超然洒脱的人物形象。③从主旨上看,这段景物描写重在写意,构筑了一个幽静开阔的艺术世界,寄托了于瑞军与徐老板两位奇人“因石结缘,互为知音”的惺惺相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