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解答选择题的两原则四路径

2024-09-17 03:3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61人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历史)2024年第4期。


选择题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一般以45分或48分的总分出现在一套高考试卷中,近乎占据历史学科高考总分的一半。选择题以选取文字、图表等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从新角度将不同知识点命制成原创题,考查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考查历史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成为学生提升复习备考效率的“拦路虎”和瓶颈,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考成绩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取得理想分数的关键,有人认为做好选择题高考就成功了一大半。在日常教学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灵活运用解答选择题的原则与路径来精准、高效地得出正确答案显得特别重要。笔者在多年的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指导实践中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究,初步提炼出了解答历史选择题的原则与路径,现谨以2023年全国甲、乙卷文科综合部分历史选择题为例简要总结于下,以期方家赐教。


一两大原则


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对历史现象与规律的认识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史料,材料是历史学习、教学、研究、命题的基础,解答选择题的首要原则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指“史实”(对史料进行考证、鉴别后,提炼出来的客观事实)或“史料”(包括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对选择题来说,一般就是题干的情境材料,它是具体的。“论”指“结论”或“理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就选择题而言,“结论”通常就是题目所给出的备选项,它是抽象的。


例1.(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剖析悟道】本题情境材料“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叙述的是客观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更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若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事实,则代表孔子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孔子编撰《春秋》,依然坚持称楚王为“楚子”的目的就是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其余三个选项均无法从情境材料中准确得出。


2.具体题目具体分析。历史高考真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通过选取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来命制的。


解答具体选择题时,要在解答选择题普遍性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分析每道题目,立足每道试题的具体情境,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置于其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具体分析,辨析清楚题目要求,优化解答思路与方法,切忌生搬硬套,避免千题一律、一种思维模式解答到底。


四条路径


1.判定时空。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质。徐蓝、朱汉国在其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论述道:“一切人类活动都必须通过标记其时间和空间才能明确无误。”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时间和空间或显性或隐性呈现,锁定时空就可以压短时长,缩小范围,不仅节省调用知识时间,而且能快速、精准地排除与题中时空无关的选项,故判定清楚题目中的时间和空间便是准确解答试题的第一要务。


例2.(2023·全国甲卷·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如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1723991860552341.png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剖析悟道】本题中的隐性时间是“中国古代”“两汉间”即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与东汉(25—220年),显性时间是“公元2年”和“公元140年”;空间是“中国”“江浙一带”“湘江流域”。解答时在仔细研读“公元2年”“公元140年”两图中的数据后,就能得出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在公元140年的户数、口数较公元2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故D项正确。


2.明白立意。一般来说,高考历史命题专家对每道真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命制都有鲜明的立意。立意主要体现考查的目标和主旨,明白题中情境材料的立意对精准解答题目非常重要,被喻为解答题目的“灵魂”,故在仔细研读情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应快速、准确地明白该题的立意。


例3.(2023·全国乙卷·31)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剖析悟道】本题以“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的主要办法、效果”为情境,凸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立意。根据情境材料中的“70%”“30%”“10%”这三个数据和“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可知,通过物质刺激和按劳分配方法调动职工积极性,C项正确;情境材料叙述的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没有涉及剧团的所有权问题,A项错误;剧团只是在工资福利和演出费用等方面进行一定改革,没有进行整体改制,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的,与情境材料中的1981年不符,排除D项。


3.弄清设问。设问与立意、情境是编制试题的三大要素,特别注意情境的指向性、针对性与严谨性。高考历史选择真题的设问灵活多样,措辞不一,常用“反映”“体现”“说明”“表明”“据此可知”“由此可知”“意在”“旨在”等表达,必须通过仔细辨析四个备选项来判断设问的具体指向。


例4.(2023·全国甲卷·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剖析悟道】根据题干情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革命思潮不断传播,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戏剧对宣传革命的作用比《革命军》等著作作用更大,更能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故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故C项正确。


4.甄别选项。在排除题目所给定的四个选项中的两个之后,而剩下的两个选项在相似度、干扰性又较强的时候,应分别从所剩的这两个选项自身出发,逆向推导至情境材料立意和设问,逐一甄别、判断哪一个选项更或最符合题意。


例5.(2023·全国乙卷·35)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剖析悟道】本题容易排除A,B两项:1960—1970年,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和西欧的崛起虽然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未发生根本转变,且当今世界仍然是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排除A选项;1947年《关贸总协定》是世界贸易体系化制度化成果,但规范化的贸易体系建立一般是以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为标志,故排除B项;根据情境材料提供的数据,可看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额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表明南(发展中国家)北(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材料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出口额比重在下降,表明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市场和出口贸易,自身承受的风险更大,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故D项正确。

作者:张宗立,重庆市沙坪坝实验中学校;白丹,重庆市西藏中学。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