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抒情散文
喜悦之情:在《春》中,朱自清用充满活力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通过对春天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仿佛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欢快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作者对济南冬天雪景的细腻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欣赏,展现出一种喜悦的情感氛围。
悲伤之情: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患病后的痛苦和对母亲的愧疚,表达了深深的悲伤情绪。母亲的离世和自己曾经的不懂事,都让这份悲伤更加沉重。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虽为词,但在散文情感表达分析中也可作为经典悲伤情感的体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汹涌,那种阴阳相隔的悲痛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悲伤。
惆怅之情: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作者在雨巷中独自徘徊,那种孤独、迷茫的心境通过对雨巷环境和丁香姑娘的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惆怅之感。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全诗意境朦胧,作者通过对锦瑟的弹奏回忆起过去的时光,然而那些美好的岁月已经逝去,只留下无尽的惆怅和迷茫,让人回味无穷。
思念之情: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者通过一系列具象的事物表达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将乡愁上升到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思念之情更加深沉和强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在异乡生活,每逢重阳节就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通过描写自己的孤独和对兄弟的思念,将那种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表现得真挚而动人。
二、哲理散文
对生活的思考: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作者在文中写道,“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这段话体现了作者对人们在忙碌生活中容易迷失自我的担忧,以及强调回归内心、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他通过对生活中人们追逐外在事物而忽略内心的现象进行反思,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描述,让读者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对自我价值和责任的思考。
对人生的感悟: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作者通过对化妆的不同层次的阐述,引申到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美不仅仅在于外表的修饰,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对生命本质的追求。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鲁迅的《这也是生活》,“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句话体现了鲁迅对人生的广阔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周围的世界紧密相连。这启示我们要关注他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人生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对世界的认识: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经历和对自然、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他通过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反思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和浮躁风气,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培根的《论美》,“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在文中探讨了美的真正内涵,不仅包括外表的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德。他通过对各种美进行分析,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三、叙事散文
同情:鲁迅的《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作者对祥林嫂充满了同情。她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经历了丧夫、再嫁、失子等一系列悲惨遭遇,最终沦为乞丐,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死去。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残酷迫害,表达了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的同情。老舍的《骆驼祥子》(节选部分也可作为叙事散文来分析),祥子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后,从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青年逐渐变成了一个麻木、堕落的人。“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作者通过对祥子在暴雨中艰难拉车的描写,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祥子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从而引发对他的同情。
敬佩:《邓稼先》中,作者杨振宁通过回忆与邓稼先的交往经历,以及对邓稼先在艰苦环境下为国家研制核武器的事迹的描述,“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表达了对邓稼先的敬佩之情。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利益,默默奉献,隐姓埋名多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核武器,他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仰。《藤野先生》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外,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也充满了敬佩。“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藤野先生对鲁迅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一视同仁,认真地指导他的学习和研究,这种高尚的品质让鲁迅敬佩不已。
感慨:杨绛的《老王》,作者通过回忆与老王的交往经历,“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老王在贫困和疾病中孤独地死去,让作者感慨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无奈。同时,作者也对自己在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进行了反思,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愧疚和感慨之情。鲁迅的《故乡》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外,作者在看到故乡的变化和闰土等人物的命运时,也充满了感慨。“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鲁迅对故乡的现状感到痛心,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担忧,这种复杂的感慨之情贯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