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清单及解题技巧

2024-09-27 07:3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6人

考查点


一、考查形式

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

(一)五类常考实词

1.通假字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的“脚”,古义指“小腿”,今义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外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翻译的时候词义偏在“入”。

5.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中“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的意思。

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中“封”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的意思。

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中“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的意思。

(2)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失强援”中“援”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者”的意思。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的意思。

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中“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的意思。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美具,二难并”中“美”和“难”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美好的事物”和“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中“明”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的意思。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的意思。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的意思。

(4)数词的活用:

数词活用为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名词,“一匹狼”的意思。

数词活用为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贰”为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的意思。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全、满”的意思。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18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18个文言虚词为: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点击下载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