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实词释义技巧

2024-09-17 03:4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7人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也称“联想推断法”)

通过联想已学课文中相同或相似语境下该词的用法,来推断当前句子中该词的词义。这种方法依赖于对已学知识的熟悉度和灵活应用能力。

示例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可联想《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苦”,理解为“使……受苦”。

示例2:“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可联想《马说》中“执策而临之”的“策”,推断为“用鞭子打”或更广义的“驱使、鞭策”。

示例3:“会宾客大宴”中的“会”,我们可以联想《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推断其为“适逢,正赶上”的意思。

示例4:“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加”,联系《鱼我所欲也》中“弗敢加也”的“加”,能推断出是“益处,好处”的意思。

示例5:“小大之狱”中的“狱”,回忆《曹刿论战》中“狱”的用法,可知其为“案件”之义。

示例6:“欲穷其林”中的“穷”,回忆《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的“穷”,可推断为“尽”。

示例7:“虽有佳肴”中的“虽”,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虽欲言,无可进者”的“虽”,得出“即使”的意思。

示例8:“自非亭午夜分”中的“自”,参照《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自”,推断为“如果”。

示例9:“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联想《三峡》中“属引凄异”的“属”,可知为“嘱咐”。

示例10:“斯是陋室”中的“斯”,联想《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斯”,推断为“这”的意思。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在解释词义时,紧密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通过语境中的逻辑关系、词语搭配等来判断词义。

示例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中的“肥”,结合语境可理解为“鱼体大膘肥”,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体态丰盈”。

示例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为”,结合前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此处“为”指“思想、行为或活动”。

示例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联系后文曹刿对作战条件的分析和指挥,可推断“鄙”是“目光短浅”的意思。

示例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从“皆指目陈胜”这一动作和众人的反应,可以理解“往往”在这里是“到处”的意思。

示例5:“人不知而不愠”,通过前后文,推断“愠”为“生气,恼怒”。

示例6:“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根据“智其子”和“疑邻人之父”的对比,可知“智”是“认为……聪明”。

示例7:“秦王色挠”,结合前文秦王的表现,可推断“挠”为“屈服”。

示例8:“其一犬坐于前”,从整句话的描述,能推断“犬”是“像狗一样”。

示例9:“急湍甚箭”,根据“甚箭”,可理解“甚”为“超过”。

示例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联系作者被贬的背景和当时的心境,可知“闲人”是“清闲的人”。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充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然后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义。

示例1:“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可分别组成“蔓延”和“分枝”,结合语境理解为“不生出蔓藤,也不长出枝节”,形容品行高洁,不牵扯旁枝杂叶。

示例2:“见贤思齐焉”中的“齐”,可组成“齐平”、“齐整”等词,结合语境理解为“看到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

示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可组词为“断绝”,结合语境理解为“与人世隔绝”。

示例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疾”,组词为“疾速”,在此句中就是“快”的意思。

示例5:“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组词为“微小”“细微”显然不合适,结合语境应理解为“没有”。

示例6:“临表涕零”中的“涕”,组词为“鼻涕”“泪水”,结合语境应是“泪水”。

示例7:“稍稍宾客其父”中的“稍稍”,可组词为“稍微”“渐渐”,在此处理解为“渐渐”。

示例8:“欣然规往”中的“规”,组词为“规划”“打算”,这里是“打算”的意思。

示例9:“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备”,组词为“准备”“完备”,根据语境确定为“详尽”。

示例10:“罔不因势象形”中的“象”,组词为“大象”“形象”,这里是“模拟”的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利用成语中保留的文言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这种方法依赖于对成语的熟悉度以及对成语来源和含义的理解。

示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可联想成语“节衣缩食”中的“节”是省减、限制的意思;成语“高风亮节”中的“节”是节操的意思。。此地理解为“符节”,是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

示例2:“目似瞑,意暇甚”中的“暇”,可联系成语“应接不暇”中的“暇”,理解为“空闲、从容”。此处指狼假装睡觉,神情很从容。

示例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殚”,联系成语“殚精竭虑”,可推断为“竭尽”。

示例4:“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中的“薄”,参照成语“日薄西山”,能理解为“迫近”。

示例5:“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中的“责”,依据成语“求全责备”,可知是“索要”的意思。

示例6:“造饮辄尽”中的“造”,参考成语“登峰造极”,推断为“到,往”。

示例7:“卒中往往语”中的“往往”,依据成语“来来往往”,理解为“到处”。

示例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对照成语“徇私舞弊”,可知是“偏爱”。

示例9:“政通人和”中的“通”,结合成语“四通八达”,可理解为“通顺”。

示例10:“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根据成语“无论如何”,意为“更不用说”。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