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2024-09-27 07:3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67人

在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尤其是在文言中,一般作为名词使用的词被放在动词的前面,且这个词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因而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从而担负起副词的语法功能。这被称为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便于理解,我举个例子——“你在那儿狗叫什么!”

        这个例子中,“狗”是名词,放在动词“叫”前面,这个“狗”明显不是“叫”这个动作的实施者,而是对“叫”这个动作的修饰和形容,所以这个“狗”是状语,可以理解成“像狗一样”,所以这个“狗”就是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下面就具体讲解名作状的几种用法。


一、表示比喻(比况)


起(比喻)比况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举例: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分析:“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就是名词作状语。

2.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分析:“人立”,像人那样站立,“人”就是名词作状语。

3.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谋攻》)

分析:“蚁附”,像蚂蚁一样依附,“蚁”就是名词作状语。

4.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

分析:“柴立”,像枯木那样独立,“柴”就是名词作状语。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唐 柳宗元 《小石潭记》)

分析:“斗折”,像北斗七星一样弯折,“蛇行”,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行进。“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分析:“犬坐”,像狗那样端坐,“犬”就是名词作状语。


二、表示地点(处所)


这类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举例: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分析: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翻译成:在东(南、西、北)边的市场……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分析: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3.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 秦韩为一以南乡 楚 ,此秦王之所以祠而求也。(《韩非子·十过》)

分析:名词“庙”修饰动词“祠”,译为“在庙里”。

4.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名词“善地”(意思是好地方),作状语,译成“在好地方”。

5.“而相如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名词“廷”(意思是朝廷),作状语,译成“在朝廷之上”。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分析:名词“水源”(意思是水的源头),作状语,译成“在水的源头之处”。同时,这句话又是省略句,省略“于”,也是状语后置,正常叙述是“(于)水源林尽”。


三、表示行动趋向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注意和“表示处所”的区分。

举例: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分析:“西”,向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的方向。

2.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分析:“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的方向。

3.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四、表示工具、方式


这类名词状语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翻译时,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分析: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2.学而习之。(《论语》)

分析: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3.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面”(原意是脸)在这里解释为“当面”,表示“刺”(批评)的方式。

4.正德祈禳,神木为移。(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分析:“正德”(原意是德行)在这里解释为“用端正德行的方式”,表示动词“祈禳”(意思是祈祷消灾)的方式。

5.黔无驴,有好事者载以入。(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驴》)

分析:名词“船”修饰动词“载”,作状语,表示“载”的工具,译为“用船……”。

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行。(宋 苏轼《石钟山记》)

分析:名词“舟”修饰动词“行”,作状语,表示“行”的工具,译为“用舟 ……”。

7.得佳者,养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分析:名词“笼”修饰动词“养”,作状语,表示“养”的工具,译为“用笼子……”。


五、表示态度


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注意不要和表比况用法混淆。

举例:

1.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兄”本为名词,用于动词“事(对待)”之前,充当状语成分,可译为“当作(像)兄长一样”。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 《五人墓碑记》)

分析:“隶”为名词“奴仆”,用于动词“使”(使唤),可译为“像奴仆一样……”


六、表示频率


这类状语由表时间名词活用充当。翻译时,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举例:

1.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分析:时间名词“日”修饰动词“扳”(意思是“带着”),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2.赋其二。(《捕蛇者说》)

分析:名词“岁”(意思是年),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3.卿当胜贵。(《孔雀东南飞》)

分析:名词“日”(原意是“天”),作状语,表示“贵”的频率,可以翻译“一天比一天……”


七、表示时间


这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翻译为“在……”。

举例:

1.辞爷娘去,宿黄河边。(《木兰诗》)

分析:时间名词“旦”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翻译为:早上辞别……晚上留宿……

2.而往,而归。(《醉翁亭记》)

分析: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表示“往”与“归”的时间。翻译为:早上去,晚上回。

要点:名作状的情形,名词前可以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

因为,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都不能作主语,这是无可置疑的。下面,就以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功能类别,作简要说明。

1.表比喻。如“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就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

2.表态度。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工具、方式。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但不能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以”。因为,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不加介词,这是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法规律。

4.表依据。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

5.表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但也不能以此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因为,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大多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战于长勺”、“盘庚迁于殷”。

6.表方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

       由此可见,凡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一般都可在名词前加上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这是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根本不同之处。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