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形式详解

2024-11-23 11:51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21人

(一)主胃倒装

文言文句式,也叫特殊句式,在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主要分: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前三种句式相对简单,后一种倒装句比较难,这一系列就从简到难做一个分析讲解。

这几期重点讲解倒装句的四种形式,今天讲主谓倒装

如需获取更多语文学习咨询,请关注公众号。


        主谓倒装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其中谓语(动词)被置于主语之前,以强调谓语的意义。这种句式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出现,尤其在文言文和诗歌中较为常见。主谓倒装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增强语气,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为了适应特定的语法结构或表达习惯。在现代文的表达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如:“怎么了,你?”“出来吧,你们!”“多么鲜艳啊,这件衣服!”这类句子中,“怎么了、出来吧、多么鲜艳啊”都是谓语。

         倒装句中,主谓倒装是相对简单的,下面就举4个例子说明。


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分析:“甚矣”表示“太、十分”的意思,“汝之不惠”这个短语整体上作为一个主语,正常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其中“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安在”表示“在哪里”的意思,“公子能急人之困”整体上作为主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同时,“安”是宾语,表示“哪里”,正常语序应该是“在安”,所以“安在”两字又是一个宾语前置的用法。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3、贤哉回也!(《论语七则》) 

分析:“贤哉”表示“多么有贤德啊”的意思,“回”是主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回也贤哉”。

翻译:“颜回很贤德啊!”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分析:“宜乎”表示“应该的”的意思,“百姓之谓我爱”是主语,正常语序应该是“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也”

译文:“百姓认为我舍不得是应该的啊!”


(二)状语后置

        所谓状语后置,指的是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多为由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往往会置于谓语后。

       所以在分析状语后置中,最重要的是“介词”的变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谓语+介词(于)+名词

举例:以其无礼晋,且贰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于晋”和“于楚”构成介词结构短语,作状语,两个虚词“于”都是“表对象”(指出对象,可以翻译成“对……”)的用法。此时“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翻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举例:不能喻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分析:“于怀”构成介词结构短语,作状语,“于”表示“在……”,此时“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不能于怀喻之。

翻译:不能在心里明白(表达感受)。类似于:不能释怀。


二、谓语+介词(以)+名词

举例: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

分析:“以孝悌之义”构成“以+名词”的介词结构,虚词“以”是“把、将”的意思。“以”是状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以孝悌之义申之。

翻译: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举例:具告以事。(鸿门宴》)

分析:“以事”构成“以+名词”的介词结构,虚词“以”是“把、将”的意思。“以”是状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具以事告。

翻译:详细地把事情告诉了他。

三、谓语+介词(乎)+名词

举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分析:“乎己”构成“乎+名词”的介词结构,虚词“乎”是“对、对于”的意思。“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多次进行检查反省。

举例: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分析:“乎此时”构成“乎+名词”的介词结构,虚词“乎”是“在”的意思,“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吾独乎此时穷困也。

翻译:我只有在此时遭受了穷困命运多舛啊。


举例: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周亚夫军细柳》

分析:“霸上”是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是名词作动词的“军”,正常句子应该是:军于霸上。(于霸上军)此句将“于”省略。

翻译:在霸上驻军。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主要由形容词、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等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来充当。 汉语中常用“……的”表示,现代汉语定语多前置,但是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或者是出于强调定语,使语气流畅等等目的,有时就将定语放在了中心词后面。

        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一般有四种情况。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者”是标志)

1.人马烧溺死甚众。《赤壁之战》

中心词是‘人马’,‘烧溺死’是限制修饰‘人马’的定语。

正常语序: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烧:烧死。 溺:溺死。 人马:人和马。 甚众:很多。

翻译:(曹军)被烧死和溺死的人和马很多。

2.今战士还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之战》

中心词是‘战士’,‘还’是限制修饰‘战士’的定语。

正常语序:今还者战士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今:现在。 还:归队的。

翻译: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3.客有吹洞箫。《李凭箜篌引》

中心词是‘客’,‘吹洞箫’是限制修饰‘客’的定语。

正常语序:有吹洞箫者客。

翻译:有吹洞箫的客人。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中心词是‘宾客’,‘知其事’是限制修饰‘宾客’的定语。

正常语序: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

及:和。 知:知道。 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 以:顺接,来。 送:送行。 之:荆轲。

翻译: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注:荆轲是‘死士’,送他的人穿白衣冠,是在‘出殡’,一种尊重。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中心词是‘亭’,‘翼然临于泉上’是限制修饰‘亭’的定语。

正常语序:有翼然临于泉上者亭,醉翁亭也。

翼然:像鸟展开翅膀一样。 临:靠近。 于:在。

翻译: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靠近在泉水旁的,就是醉翁亭。

6.荆州之民附操。《赤壁之战》

中心词是‘荆州之民’,‘附操’是限制修饰‘荆州之民’的定语。

正常语序:附操者荆州之民。

附:归附。 操:曹操。

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之”是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中心词是‘爪牙’和‘筋骨’,‘利’是限制修饰‘爪牙’的定语,‘强’是限制修饰‘筋骨’的定语。

正常语序: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利:锋利的。 强:强健的。

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2.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中心词是‘宇宙’和‘品类’,‘大’是限制修饰‘宇宙’的定语,‘盛’是限制修饰‘品类’的定语。

正常语序:仰视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大:浩大的。 盛:众多的。

翻译: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中心词是‘庙堂’和‘江湖’,‘高’是限制修饰‘庙堂’的定语,‘远’是限制修饰‘江湖’的定语。

正常语序:居高之庙堂则忧其民,处远之江湖则忧其君。

居:处在。 处:处在。 高:高高的。 远:远远的。

翻译:在高高的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时,就为国君忧虑。

4.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

中心词是‘天下’,‘大’是限制修饰‘天下’的定语。

正常语序:苟以大之天下。

苟:如果。 以:凭借。 大:强大的。

翻译:如果凭着强大的天下(大国)。

三、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中心词是‘马’,‘千里’是限制修饰‘马’的定语。

正常语序:千里之马,一食尽粟一石。

千里:(日行)千里的。 一食:一顿。 尽:吃完。 粟:粮食的泛称。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中心词是‘石’,‘铿然有声’是限制修饰‘石’的定语。

正常语序: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铿然:敲击金石后发出的响亮声音。 是:这样。

翻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3.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中心词‘穷民’,‘无告’是限制修饰‘穷民’的定语。

正常语序:此四者,天下之无告之穷民。

告:同‘靠’,依靠。

翻译: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四、中心词+数量定语(后置定语)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中心词是‘车’,‘骑’,‘卒’;‘六七百乘’是限制修饰‘车’的定语;‘千余’是限制修饰‘骑’的定语;‘数万人’是限制修饰‘卒’的定语。

正常语序: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人卒。

比:等。 至:到达。 乘:辆,车的单位。 骑:骑兵。 卒:士兵(步兵)。

翻译: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2.尝遗余核舟一。《核舟记》

中心词‘核舟’,‘一’是限制修饰‘核舟’的定语。

正常语序:尝遗余一核舟。

尝:曾经。 遗:赠送。 余:我。 核舟:核桃雕刻的小船。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3.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

中心词‘牛’,‘十二’是限制修饰‘牛’的定语。

正常语序:先以乘韦,十二牛犒师。

乘:四。古代一乘车是由四匹马拉着,所以乘有四的意思。 韦:熟兽皮革。

翻译:先送秦军四张熟牛皮作引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中心词‘白璧’,‘玉斗’,第一个‘一双’是限制修饰‘白璧’的定语;第二个‘一双’是修饰‘玉斗’的定语。

正常语序:我持一双白璧,欲献项王;一双玉斗,欲与亚父。

欲:想要。 献:献给。

我持一双白璧,想要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要赠与亚父

5.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中心词‘人’,‘窗’,‘五’是限制修饰‘人’的定语;‘八’是限制修饰‘窗’的定语。

正常语序:通计一舟,为五人,为八窗。

通:全部。 计:计算。 通计:总计、统计。

翻译:统计整一条船,有五个人,有八个小窗。

6. 今闻购将军之⾸,⾦千⽄,⾢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

中心词‘金’,‘邑’;‘千斤’是限制修饰‘金’的定语,‘万家’是限制修饰‘邑’的定语。

正常语序:今闻购将军之⾸,千⽄金,万家邑,将奈何?

今:如今,现在。 购:悬赏。 金:黄金。 邑:封邑,古代君王封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

翻译: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你打算怎么办?


(四)宾语前置

宾语,又称受词,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宾语前置可以理解为: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

       现代汉语里句子的主干是主谓宾,宾语应放在谓语后面。如:他吃饭。但是在文言中宾语却可以放于谓语动词之前。“他吃饭”就变成了“他饭吃”。

       宾语前置的判断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情况一: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举例:时不我待→时不待我,这是否定词/句,宾语“我”是第一人称代词,放在动词“待”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情况二: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举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这句话是否定句,动词“欺”前面有否定词“不”和代词(宾语)“余”,也就是说,这两个词都放在动词“欺”前面,其正确的翻译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古人没欺骗我啊。

举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句话也是否定句,动词“信”前面有否定词“不”和代词(宾语)“自”,这两个词都放在动词“信”前面,其正确的翻译语序是→“忌不信自”(邹忌不相信自己。

情况三: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举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人”。宾语“我”也是代词放在动词“顾”的前面,正确句序是“莫肯顾我”(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注意要点:

关于“否定性无定代词”,我在这里简单介绍。否定性无定代词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表示某人、某事不存在的代词,但并不具体指明是谁或是什么。在句子中通常作为主语,其意义可以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指称人时表示“没有谁”,指称事物时表示“没有什么”等。如上句“莫我肯顾”中的“莫”,单独翻译是“没有人/没有谁”,而放到整个句子中,根据上下文的翻译,翻译成“你”。


二、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举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携带)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举例:沛公安在?(《鸿门宴》)这是疑问句,“安”译作“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在“的前面。正确语序是是“沛公在安?”(沛公在哪里?)

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常见的成语中,会出现这种宾语前置的情况,如:唯才是举→唯举才,在这里“是”没意义,仅作为宾语(才)前置的标志。同类的还有: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唯力是视等。

情况一: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举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正确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情况二: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举例: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确的语序是:君不恤亡,而忧群臣,惠之至也。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举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固定搭配,一种推测语气“恐怕……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译文:“恐怕得责备你们吧?”


四、介词宾语提前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正常语序下,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在文言文中,常放在介词之前。如“用严格的法律要求自己”可以表述成“以严律己”,这是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写成“严以律己”,同样的,“宽以待人”也是这个道理。

情况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举例:王问:“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何”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以”之前,正常语序是“以何知之”,译文为: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

(举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谁”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与”之前,正常语序是“吾与谁归?”译文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情况二: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举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

“以”是介词“因此”“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正常语序是:余以是记之,译文为:我因此将此事记录下来。)

情况三: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举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介词“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情况四:“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

(举例: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又如前文所提《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