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11种题型及思路(第五讲)

2024-11-23 15:5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10人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粹,是非常珍贵的中国古文化遗产。诗歌鉴赏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平时的检测中,学生往往难以入手,得分偏少。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寓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寓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比如,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等,这些事物在古诗词中出现一般都有其共性的,了解了这些内容,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了。 

十、一词(句)领全诗类 

(一)一般提问方式:

1.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哪个字词(句)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二)思路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词(句)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切入分析一般抓两点:

1.如是从内容或结构上去问哪句是领全诗词时,分析时一般抓在内容上能起总领的句子或结构上能起承上启下的句子;

2.当问哪个字时,一般宜抓住能体现或表现诗人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去理解分析。

(三)答题步骤:

1.结构作用:从该词(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铺垫、照应、对比、奠定基调、统领全诗、贯串全诗的主线、线索、引起某内容等)考虑。

2.主旨作用: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

(步骤一)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步骤二)此句以此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十一、篇章结构类 

提问常见用语:

1.“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

2.“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

3.“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思考方向:

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

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

①确定结构思路;

②结合诗句解说;

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察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一)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二)分析思路:

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其规律是:——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事)--情(思)。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

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察

(一)一般提问方式:

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二)分析思路:

古代诗词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景,或者是情。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叙事诗中的线索,往往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在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中,线索往往把意境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着眼于对诗歌线索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情感变化层次和一篇之纲的分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诗歌关键位置上的抒情议论句。

(三)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问: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对句子结构作用的考察

(一)一般提问方式:

(1)某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某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某句放在某位置行不行?为什么?

(二)分析思路:

仍旧从“起、承、转、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起句就是开头的句子,其作用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奠定基调、点明题旨等方面的作用;中间的句子往往是承句,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和蓄势;意思发生转折的句子就是转句,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结尾句就是合句,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三)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提问: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案:

1.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

2.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对开头结尾特点的考察

(一)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开篇有何特点?

(2)分析诗歌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二)分析思路:

对于这类题的回答,可以从结构特点、表达特点上来考虑,也可以从语言特点上来考虑。

(三)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对关键字词语结构作用的考查

(一)一般提问方式:

(1)诗中某字词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中某字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分析思路:

诗歌的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是统摄全篇,或是收束全诗,或是线索,或是烘托、对比、衬托。在对篇章结构的考查中,命题者往往着眼于关键词语在结构上的主要作用,从各个角度设置题目。

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三)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对情感变化脉络的考查

(一)一般提问方式:

(1)某内容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2)这首诗表现出的感情变化脉络是怎样的?

(3)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二)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
“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