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经典名言警句类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致知在格物。
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⑦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名师指导】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名句阐发类作文题。题目要求从给出的名言警句中选择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并结合新时代下青年成长的需要写一篇文章。首先要理解各句的内涵。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立意方向:勇于担当,砥砺前行。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立意方向: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
③“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归纳或探究事物的本相和彼此关系,从而引导开启自己的智慧,获得更深层的领悟。立意方向:对待真理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探索真理的精神,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理。立意方向:关爱他人,同情心。
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了解他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立意方向:认清自我,树立适当的人生目标。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成功是逐渐积累起来的。立意方向: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逐步积累才能成功。
⑦“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意思是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立意方向: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会幸福。
【构思行文】
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士不可以不弘毅。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
一、“士不可以不弘毅”离不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
二、“士不可以不弘毅”还当有砥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术精神,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三、“士不可以不弘毅”,需要有面向现实问题、砥砺实践的精神,将知行合一落在实处。
【范文框架】
追梦路上,勇担责任
[开头]大海说,它的责任是海纳百川,汇聚天地之力量,使浩淼海洋更加辽阔宽广;太阳说,它的责任是俯射大地,赠与世界温暖光明,让每个角落都熠熠生辉;我说, 追梦路上的我们应当秉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信念,奋发图强,成长为有担当有勇气之人,肩负起民族复兴之责。
[分析]追梦路上勇担责任,是人心之根本,是成长之基,是一个国家维护民族气节、增强国力的依托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各项使命,我们理应铭记职责,勇担责任。
[分论点一]追梦路上勇担责任,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扛起民族振兴的大旗。
[分论点二]追梦路上勇担责任,就是要有普照大地的志向,让每位普通民众都享受到福祉。
[分论点三]追梦路上勇担责任,就是要沉思笃行,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感染每个人,让大爱与大义的个体汇聚成海洋。
[联系现实]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终将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浑浑噩噩,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更应该把责任驻扎心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为投身民族建设而拼搏。
[结尾]泰戈尔说:“一整片暗夜的黑,也挡不住一点灯光的明亮。”当代的中学生,让我们以无畏的情怀在追梦路上担起职责,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吧!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记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所谓单一观点型就是试题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只有一个。如2013年上海卷“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句话,作者明显强调的是后半部分,即不要只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而是放眼世界,突破自我,做有利于社会、世界、人类的事情。单一观点型是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中最简单的一类,考生可采取以下步骤来审题立意:①明白材料的感情倾向,找准材料所蕴含的真正观点。如上例,考生的立意点只能是后半句而不是前半句。③让思想驰骋于材料之外,八方取材,联系社会与人生,写出观点的现实意义,但行文时也一定要用观点中的关键词扣题,切忌游离于关键词。所谓对立观点型就是材料所蕴含的观点有两个,并且这两个观点又是对立的关系。如2013年安徽卷萧伯纳的名言:“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对立观点型试题,名言中蕴含着两个观点,这两个观点对立并且没有主次之分,可采取以下几种写作思路:凡事有果必有因,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考生可用历史的眼光探究“会这样”的原因。从此角度立意旨在引导考生反思自我、反思社会、反思历史。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从此角度立意旨在引导考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世界。“为什么不能”体现的是一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逆向思维。我们既要用历史的眼光反思过去,更要有开拓未来的勇气,因为任何反思都是以未来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故考生可立意为人不仅要站在过去,更要站在未来;人要追问过去,更要追问未来;人要多为梦想做准备,而不是抓住过去不放手等等,进而写出历史与未来的辩证关系。所谓相辅相成型就是指试题材料中蕴含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命题者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它们要么互为补充,要么正反对比,共同探讨一个话题。
(2013年浙江卷)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此类型是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中最为复杂的一类,它实质上是多则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变体,在审题立意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树立整体意识。因为试题材料中的几句话是一体的,考生切不可抓住其中的一句而抛开其他的几句以至于偏题。②提炼话题。考生要善于提炼几个警句中共有的关键词,一般此关键词就是试题所要探讨的话题,根据作文材料解读含义,从而确立写作的立意,是应考作文的常用思维模式。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的旨意。对于多则材料的作文形式而言,要学会对不同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学会存异求同,从不同的材料中归纳出相同的的意义,思维中这叫做归一。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的材料中,第一句的意思是,孩子们用童真、率直来观察世界,评价事物,不会拐弯抹角。话语的指向是强调童真的可贵。正如《皇帝的新装》中,孩子的童心与纯真未被蒙蔽,他的眼睛最明亮,唯有他,既能看穿又敢道破皇帝的新衣乃是无,乃是空,乃是骗子的把戏。我们要给孩子的童真以最深刻的信任。第二句是英国作家赫胥黎对世界的拷问:“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为什么啊?这是因为世俗对于孩子童真的污染。昨天的儿童血脉里流动着天真活泼快乐,流动着绵绵不断的天真和火热之情,弹指间,当他(她)们成长为少男少女时,一旦迈向社会,动脉便硬化,心理便僵冷。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孩子简单、幼稚、纯朴,当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不像伊索寓言的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的时候,世俗就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复杂了,让他们失去了天真,所以钱先生不主张孩子们看《伊索寓言》其实是有深意的。从赫胥黎的发问中,我们可以揣摩出他的意思:人不应该失落那一颗最可爱的童心。他不想童心硬化、青春硬化、灵魂硬化;他殷切希望童心穿过少年、青年而一直跳动到老年时代,于是童心永恒,变成诗人的梦与呼告。第三句中的“孩提王国”应该是指自由、神奇、美丽,并且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心的世界。这种孩提王国,在鲁迅家妙趣横生的“百草园”、丰子恺家竹影婆娑的院子、沈复家那怡然自得的“山林”,相信很多的考生都会有切身的感受。“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这句话我们可以分两层来解读。一是对“孩提王国”的赞美、眷恋和向往,一是对“海底王国”失去的警醒和痛惜。“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这是结论性的警告。因为面对纷繁的生活,无论谁,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世俗的毫无活力的成人。三句名言的时间指向为儿童、青春、成人,主旨意义归一为童心童真。丰子恺的话,以叙述为主;赫胥黎的话,以议论为主;菲尔丁的话,比喻引入,推出结论。因此,该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可以正面切入:让我们童心与时代一起跳动、童心不泯、童心永恒、青春永恒、灵魂永恒;也可以反面切入:童心硬化、青春硬化、灵魂硬化、探究人类(成年人)失去童心的社会原因等等;还可以正反结合来写,青少年需保持童心,远离喧嚣的社会;另一面,社会也应还少年一片纯净的天空。1.捕捉关键语句。抓住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要学会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当然,一篇作文中一般只有一种立意,要学会把握最切题的最有时代感的立意,突出文章的时代性。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涉及其余”从中选择一句作为立意的中心,其他的联系分析。
4.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一般说来,找到了关联,做出了选择,就可按传统的多则名言材料作文的方法进行综合立意。名人的思想也只是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真理”,如果我们找到其局限性,就可以反其意而立。要尽量避免俗套的体例词语,如记、叙、说、论、议、感等。寻求形象的表达,方可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如“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藤索”指人们伸出的援助之手,是人们的帮助;用“藤索”使这一说法形象、生动、新颖,让人回味无穷。好的作文题目,既能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又能让读者真正地一目了然。如“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行文紧扣标题,交代“爱你不容易”的缘由,向语文倾诉了自己的一片痴情。文章的标题即是主旨思想。一个精警的题目,一个满蕴诗意的题目是对拟题的更高要求。精警的标题,能给人警醒,发人深思,自然能取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1.先总后分,文章开头部分总括提出所要叙述事件的整体面貌、基本特征或中心观点;以下分别从若千方面列举事例具体详细地加以描写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具体加以阐述。2.先分后总;3.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是从若干方面入笔,不分主次、并列平行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或以几个并列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将事件、事物或论题分成几个方面来叙写、说明和议论,每个部分都是独立完整的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并列平行关系。运用并列式结构注意点:1.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2.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分论点列述式结构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结构模式。文章往往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以分论点的形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这种结构式,主体部分有并列式和递进式两种形式,条理清晰、眉目分明。结构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它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记人叙事的结构形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对比的优点正在于此。使用这种结构应注意:1.对比必须鲜明、强烈,通过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的对照,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2.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文章常用结构法之一。篇章前后部分之间是提问和回答的关系。其优点是设问开头,引入注意,而且文章围绕问题展开,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使用提问式结构应注意:1.主体部分要围绕问题展开,不能旁逸斜出:2.必须用生动的叙写、具体的说明、雄辩的论述来解答问题,不能简化为做阐述题。这类材料一般里面只有一个名人的一句名言,或者一段话,我们同样需要从中找出关键词,理清关系,准确立意。具体方法有四步:第四步,准确立意。
【典例1】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
第一步:明确话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美,人生的意义。第三步:弄清喻意、理清关系:光明和阴影应该是喻体,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本体。“光明”当指人生中的鲜花、掌声、顺境、功成名就,生活平静幸福、爱情甜美、友情真挚、家庭和谐等一切令人兴奋欣喜的事件与方面;“阴影”当指人生中的挫折、磨难、低谷、逆境、厄运、不幸等令人颓废、消极、痛苦的事件和方面。“光明”“阴影”之间的关系必须阐释清楚,二者是共生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相反相成或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衬托,甚至互相转化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人生。第四步:准确立意:综合上述分析,本材料可以立意为:人生既有痛苦,也有快乐,我们都要去经历,这样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有魅力。【典例2】
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解析】
第一步明确话题:在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第二步抓关键词:欣赏他人、欣赏自己,尽量不要将“欣赏”换成其他词。第三步理清关系:要注意分析“欣赏他人”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名牌学校”,也就意味着“当自己比他人出色的时候”;而同样,“欣赏自己”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三四流学校”,也就是说“当自己不如他人的时候”。这个关系理清楚了,对于我们准确立意十分关键。第四步准确立意:结合上述的分析,再整理一下语言,可以立意为:人在高处时,我们需要欣赏他人;人在低处时,我们需要欣赏自己。也可以从两句中任选一句来立意。【典例3】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解析】
本则名言中的关键词很清楚:调和。围绕这一关键词,鲁迅先生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借此既阐释了“调和”的特定意义,也表达出对这样一种现象的价值判定。我们知道,鲁迅在他的杂文和小说中,最善于剖析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灵魂上的“劣根性”。他这句话正是对“调和”这一“劣根性”的形象展示。围绕这句话写作时,考生首先应该明白,对材料中的“调和”行为,鲁迅是持不认同的态度的。基于这一事实,考生便不必从认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材料。这类材料有两则以上名言出现,两则名言的意思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反的。对于相同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同法;对于相反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异法。所谓“求同”,就是把内涵相同相近、可适用于相同话题的两三句名句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个相同的观点,这叫近义组合法。所谓“求异”,就是把内涵不同甚至对立的两三句名句组合在一起,但是这些名句还是必须适用于相同的话题,这叫做“反义”组合法。反义组合应当注意对立的意思或观点适用的不同情境,要符合对立统一、辩证统一、中心统一原则,做到水乳交融,否则就造成了“分家”,甚至真正成了互相对立,使文章没有了统一的中心,成了孤立地引用诗句。【典例4】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解析】
第一步明确话题:这两则材料讨论的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还是要向他人问路的问题。路应该是一个比喻。第二步弄清喻意:路应该指的是人生之路,问路应该指的是听取他人的建议。第三步求异法。这两则材料表达的是相反的两种观点。首先我们抓住其中一则进行立意,这样就可以有两个角度:(1)不要在乎他人的看法,坚持走自己的道路。(2)多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少走弯路。接着,我们还可以抓住二者的不同之处,从对比中得到启发。这两则材料,对于人生道路,一个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一个强调要虚心求教,二者孰对孰非?应该说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因此,可以有第3个立意的角度: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解析】
这三句话中,第一句强调不争,并将这“不争”提升到“不屑”的层面。这句话既有一种孤傲,也有一种洞察与豁达。第二句强调“争”的积极性,赋予“争”以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的厚重价值。第三句则双向展开,既关注“争”的建设性,又注意到“争”的破坏性。归总这三句话可以发现,单纯谈“争”或“不争”,都注定存在思维缺陷。唯有把“争”放到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理清什么事该争什么事不该争、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不该争,才能形成相对科学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