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清“旷世奇才”,著《老残游记》,死在乌鲁木齐的破庙里

2024-09-21 07:5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8人

者第一次知道刘鄂是在高中课本里的《老残游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后来才了解到这位大名鼎鼎的晚清才子竟然孤独地死在了中国西北新疆乌鲁木齐的一座城隍庙里。

刘鹗(1857—1909),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名著《老残游记》作者,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刘鹗学识博杂、成就卓著,是“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乃晚清第一通才、奇才。

刘鹗家中三代皆为进士,因为生于官宦书香家庭,他从小散漫,聪明过人,喜杂学。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至南京应乡试,不中,遂回淮安专心研究经世之学。又至扬州,拜见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并将太谷学派所奉行的宗旨确定为自己一生所奋斗的目标。

在商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科举失意后的刘鹗,从此便无意仕途,热衷于经商。但在经商的路上,他是一个永不气馁的失败者。刘鄂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满清政府在经历“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之下正在处于貌似恢复元气其实已经是回光返照的“同光中兴”后期。刘鄂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有些生不逢时。他满怀着一腔救国救民的热血进行了一次自下而上的富国养民的资本主义实践。但遗憾的是,这些行动和努力都是徒劳的。

1888年(光绪十四年),开封、郑州段黄河决口,喜好水利的刘鹗,关了上海的印刷厂,向河督提出“设闸坝以泄黄”,“引清逆淤,束水以攻沙”等建议。他不辞辛劳,身临一线,参加了治黄实践,最终使大堤合拢,为治黄作了很大贡献,期间他还曾入山东巡抚张曜幕府。1895年,经继任山东巡抚福润两次推荐,刘鹗终于进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后自己因某些原因离去。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刘鹗应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筹采山西矿产经理。为解决投资问题,刘鄂提出了国家借款和官商借款“借鸡下蛋”在当时极为超前的引资方式,后遭到朝中大臣极力反对,最终陕西巡抚不得不罢免了刘鄂。

后刘鄂又曾参与拟订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公司擘划开采四川麻哈金矿、浙江衢严温处四府煤铁矿,成为近现代史上中国最大外资企业——福公司在中国聘用的第一个买办,刘鹗从中获得巨额分红。富起来的刘鹗,先后在上海自办商场、纺织厂,但都失败。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由于战乱,京津一带粮食供不应求,刘鹗向联军处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不料此壮举后来竟成为刘鹗“盗卖太仓官米”的一大罪状。

《老残游记》,名动天下

1903年,刘鹗开始写小说《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鲁迅先生所称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老残游记》讲的是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作为刘鄂的“代言人”,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小说以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深度开发,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在《老残游记自序》中,刘鹗认为中国以往的作家,从屈原到曹雪芹,他们的著作都是他们的哭泣。接着又说:“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由此可知,《老残游记》为当时中国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严复先生云“中国近一百年内无此小说”;王国维读此书叹曰“不意中国亦有此人!可与英国最高小说平行”;胡适在1952年,为《老残游记》写了近一万四千言的序,最早向读者介绍了作者刘鹗的生平。

目前,这部书的中文版本已超过186种,外文版本有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捷克文、匈牙利文,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中国近代史上的通才、奇才

刘鹗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通才,不仅是小说家、诗人、哲学家、实业家。他对水利、数学、医学、古董收藏等都有研究,在治理黄河方面,依据他的治河的实践,写出《治河五说》《治河续说》,绘制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俨然是一位水利专家。刘鹗还精心钻研过算术,写出了《勾股天元草》和《孤三角术》。他在流放新疆期间,还潜心攻研《内经》等医学典籍,详考内伤外感诸病证治,又著成《人寿安和集》五卷。

不仅如此,刘鄂还是一名杰出的收藏家,1903年9月,他将自己收藏的五千块甲骨精拓千片,出版了《铁云藏龟》。使我国三千年前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得以面世,轰动中外。

被袁世凯陷害,客死西域迪化

刘鄂最终被发配到新疆是拜袁世凯所赐。

刘鹗与袁世凯曾在山东巡府张曜下共事过,袁曾请刘向张请求为任,而张曜却认为袁“才可爱而性未定,资可造而识未纯”,因此袁世凯以为刘鹗不肯为他出力,一直坏恨在心。后来袁进了军机处掌握大权,蓄意报复,终于在光绪34年,以私购太仓米和在为外国人买地的的罪名,密电江两总督将刘鹗缉捕,发配新疆,永远监禁。

刘鹗来到乌鲁木齐以后,自投城隍庙,寻一栖身之处。当时有个号称”刘长腿“的道士也在城隍庙内居住,此人精通岐黄,医术很高明,来庙求医者终日不绝。刘鹗也通达医学,而且在关内游医多年,有着一定的临床经验,有时就帮助刘道士诊断一些疑难病症。天长日久,二人成了攀友,刘鹗曾为吟诗一首:“道人居市不居山,治病救人岂等闲。凭得阳春两只脚,一生九度玉门关。”刘道士对这首诗颇为欣赏,认为刘鹗是他最知已的人。

此后,每逢刘道士上山采药,就留刘鹗在庙内应诊;刘道士采药回来,刘鹗再负笈上山。不久,刘道士投奔山西五台山,在山庙中坐化。从此,刘鹗便成了城隍庙里的名医,轻病者来庙诊治,重患者送医上门,遇有贫穷患者,还免费给药。因而,刘鹗的声誉传遍全城,连外县各地的患者,也都慕名前来,求这位“罪犯大夫”治病。

此外,他还经常与当地被发配新疆的文人墨客诗文唱和,可惜现已大多失传。他还发挥其叙景状物的特长,用对联的形式为后人勾勒出一幅维妙维肖的清末乌鲁木齐风土图:“流水小桥催钓影,春风深巷卖花声。”

1909年七月初八,刘鹗在迪化城隍庙突然中风,当天凄凉辞世,终年52岁。

晚清最后一个文人的悲剧

梳理刘鄂的一生,他做过许多事情,创造出许多不朽的业绩,但是最终似乎一事无成。有人将刘鄂称作望眼新世界的第一位创办民用工业求强国的坚定的实践者和失败者。

刘鄂所处的时代,洋务运动正是如火如荼。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挽救垂死挣扎的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封建传统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他们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帝王专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愿照猫画虎而不愿触动政治体制的根本,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如果说洋务派是自上而下的变革者,刘鄂则是自下而上的“改良主义者”。

刘鹗,是中国晚清社会里的最后一个流放的悲剧性人物。他的思想言行是比较错综复杂和矛盾的。 刘鄂“放旷不守绳墨”,厌科举,好格致,研求经世之学,勇于冲破陈规旧说的桎梏,但他又为摇摇欲坠的末代清王朝而哭泣,企求“补残”挽救;他为黎民百姓的痛苦呻吟而悲愤疾呼,可是又诅咒“北拳南革”这些社会进步运动;他渴望“富民”,但政治立场似乎又是顽固反动的,却又写出了抨击黑暗现实 的《老残游记》等作品。这错综复杂的矛盾思想,实则乃是当时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下千千万万个中国文人的缩影。

突然想起李敖总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五大病症:拙于谋生、急于用世、昧于尽忠、淆于真知、疏于自省。这或许是对当时的中国文人尴尬境遇的最精准的描述。

刘鹗对那个末代王朝走向自己历史终点,是深深不甘心的。正由于如此,所以他才能描绘出了“棋局已残”的社会。他希望书中主角“老残”摇着串铃来警醒世人,来挽救那只即将沉没的大船。

在他孤独地在西北一隅死去两年之后,清王朝这艘历经风雨的大船终于撞向冰山,连同2000多年的封建帝王专制一同永久地沉没了!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