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技法

2024-11-23 12:2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14人
必备知识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需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断句题之所以受到课标高考命题组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从一个侧面考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和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力。它以古书文本原貌形态的文言句段为材料,模拟古人读古文时的状况和心理,不仅能考查的文言文阅读功力,而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古人读书时的心理感受。在考试的意义之外,还兼具一种微妙的教学体验模式。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正确断句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加强之势,包括客观型断句和主观型断句。
客观型断句是指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加波浪线,一般设置68处停顿,然后提供选项进行选择,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抓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关联词、名词等标志性词语以及一些特定句式、固定句式,再利用排除法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主观型断句题,一般有两种命题方式:一种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话,去掉标点,设置成试题,一般要求停顿48处,分值为35分;另一种是不从前文给出的阅读文段中选取材料,而是另选一个与阅读材料有关的小文段,要求学生进行断句。主观型断句题相对于客观型断句题来说,有一定的解题难度。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抓住标志词和特殊句式,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结合上下文,检查已断开处是否恰当,并推敲较难把握的地方。
文言文断句“四法”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读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
1.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
2.标虚词,定位置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句子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之、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益、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曰、云、言等。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以、于、为、则、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3.辨句式,定句读
根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等可进行断句。“……者……也”,或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了当……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根据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以上固定结构补课不可拆分。
4.明修辞,巧判断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修辞技巧,有的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有的讲究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断句时可以利用这些修辞现象。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抓“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癸亥晦,日有蚀之。诏曰:“阴阳错谬,日月薄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其赦天下。公卿百寮,各上封事,无有所讳,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太中大夫郑兴上疏曰:“臣闻‘国无政,不用善,则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其道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此应变之要也。昔齐桓公避乱于莒,鲍叔从焉。既反国,鲍叔举管仲,桓公从之。遂立九合之功。愿陛下成屈己从众之德,济群臣举善之美。”不从。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尝从刘歆学讲议,歆美其才,学者皆师之。兴既之凉州,坐事免。会赤眉作乱,东道不通,兴乃归隗嚣。嚣贰于汉,兴每匡谏,言辞恳至,嚣虽内不能悦,而外相崇礼。兴求归葬父母,嚣不听,而徙舍益禄。兴见嚣曰:“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今乞骸骨,而徙舍益禄。兴闻事亲之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奉以周旋,不敢失坠。今为父母乞身,得益禄而止,是以父母为请也,无礼甚矣。将军焉用之!”嚣曰:“幸甚。”乃为办装,使与妻子俱。上闻兴归,征为太中大夫。光禄勋杜林上书荐兴曰:“执义坚固,敦于诗书,好古博物,见疑不惑,宜侍帷幄,以益万分。”于是敬异焉,每朝有大议,辄访问兴。上尝以郊祀事问曰:“欲以谶决之,何如?”兴曰:“臣不为谶。”上怒曰:“卿不言谶,非之邪?”兴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敢非。”上乃解曰:“言不当若是邪。”兴数言事,文辞温雅。
(节选自《后汉纪·光武皇帝纪卷第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尝同僚 A  B归骸骨 C非敢为D用也 E 求为F先人G遗类 H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文中指罪过、过错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的“过”字意思相同。
B.屈,文中指降低身份的意思,与《孟子》中“威武不能屈”的“屈”字意思不相同。
C.从,文中指听从、接纳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字意思相同。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指请求放自己回中原安葬父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武帝尊敬并看重郑兴,每遇朝中大事总是邀请他商议;面对日蚀现象,光武帝归咎于自己,特赦天下,还要求百官进言,但没有接受郑兴的进谏。
B.郑兴借前人的话劝谏光武帝,希望他谨慎处理政务,重用好人,还举出历史人物作为例证。郑兴对隗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服了隗嚣归顺朝廷。
C.隗嚣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想办法拉拢郑兴,他让郑兴搬入更好的房子,又增加郑兴的俸禄,但在郑兴诚恳要求之下,他还是放郑兴一家离开。
D.郑兴学问渊博,品行高洁,不但求学的人都以他为师,光禄勋杜林也向皇帝推荐他,认为他适合辅佐国君;他上书陈事,言辞总是温文尔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无政,不用善,则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
(2)兴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敢非。”上乃解曰:“言不当若是邪。”
5.谶语是巫师或方士等以谶术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光武帝和郑兴对此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与解析
1.AC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们曾同殿为臣,所以冒昧请求退职回家,不敢再出任官职了,只求为归葬先人而已”。
“故”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引出“归骸骨”这个原因。这样第一处和第二处断句在A和C。
“也”是句末语气助词,意味着一句的结束,第三处断句在E处。
故在ACE三处断开。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罪过、过错;如果百姓有什么罪过/这是我的过错。
B.降低身份/使……屈服;希望陛下养成自己降低身份以顺从大家的美德/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C.听从接纳/使……跟随、率领;皇帝没有接纳/刘邦第二天率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
故选C。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B.“劝服了隗嚣归顺朝廷”错误。“兴每匡谏,言辞恳至,嚣虽内不能悦,而外相崇礼”郑兴并没能劝服隗嚣归顺朝廷。
故选B。
4.(1)国家没有善政,不任用善人,就自己在日月的灾祸中承受灾祸,所以政事是不能不慎重的。
(2)郑兴说:“臣(只是)没有学过谶书,不敢认为它不对。”皇上的怒气才缓解下来说:“说话不该像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政”,善政;“用”,任用;“谪”,承受。
(2)“非”,不对,错误的;“解”,缓解;“若是”,像这样。
5.①光武帝认可谶语,他打算依据谶语来决定郊外祭祀这样的大事;
②郑兴对谶语不置可否,他说自己没有学过谶书,不愿意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上尝以郊祀事问曰:‘欲以谶决之,何如?’”光武帝认可谶语,他打算依据谶语来决定郊外祭祀这样的大事;
②“兴曰:‘臣不为谶。’”郑兴对谶语不置可否,“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敢非”他说自己没有学过谶书,不愿意评价。
参考译文:
十二月三十日,日偏食。皇帝下诏书说:“阴阳之气乖谬不和,日食月食相继出现。如果百姓有什么罪过,都让我一个人来承担,现在大赦天下。公卿百官,你们各人上呈密封的奏章,不要因为有所顾忌而不敢说,举荐具有贤德、良善、端方、正直等方面品质的人各一位。”太中大夫郑兴呈上奏疏说:“臣听说‘国家没有善政,不任用善人,就自己在日月的灾祸中承受灾祸,所以政事是不能不慎重的。治国之道致力做好三点就行了:一是选拔贤人,二是依靠百姓,三是顺从时令办事’,这是应对变化的要务。过去齐桓公到莒国逃避祸乱,鲍叔跟从他。回到齐国后,鲍叔举荐管仲,桓公听从了,于是建立了九合诸侯的重大功业。希望陛下养成自己降低身份以顺从大家的美德,成就群臣善于举荐贤才的美德。”皇帝没有接纳。郑兴字少赣,是河南开封人。曾跟从刘歆学习讲议,刘歆向人称道他的才华,求学者都向他学习。郑兴到凉州后,因事获罪被免官。恰逢赤眉作乱,向东的道路不能通行,他就归附了隗嚣。隗嚣要背叛汉朝,郑兴经常劝谏隗嚣归顺朝廷,言辞恳切至诚,隗嚣虽然心里不高兴,但是表面上还是对郑兴很尊敬而以礼相待。郑兴向隗嚣请求回家安葬父母,隗嚣没有同意,却给他迁徙房舍、增加俸禄。郑兴前往面见隗嚣说:“我们曾同殿为臣,所以冒昧请求退职回家,不敢再出任官职了,只求为先人留下后代(遗留者)。幸蒙天地的大恩,又得保全性命。现在我告老还乡,却迁徙了房舍、增加了俸禄。我听说侍亲的道理,父母活着时用礼节奉养他,父母死后用礼节安葬他,用礼节祭奠他,遵奉这些礼节,不敢半点违反。现在为埋葬父母而请求回家,却因为增加了俸禄而事情受阻,这是用父母作钓饵,太无礼了。将军怎么能任用这样的人!”隗嚣说:“你能这么想就太好了。”于是为他赶办行装,叫他和妻子儿女一道离开。皇帝听说郑兴回来了,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光禄勋杜林上书推荐郑兴说:“郑兴坚守正义,喜好诗书,知识渊博,看到疑问却最终没有疑惑之处,应该留在皇上的身边,十分有益。”于是皇帝更加敬重他了,每当朝中商议重大事务,总是拜访咨询郑兴。皇帝曾经问郑兴郊祀的事,并说:“我想用谶言断定,怎么样?”郑兴答道:“臣下不谈谶的事情。”皇上怒道:“你不谈谶的事情,是认为它不对吗?”郑兴说:“臣(只是)没有学过谶书,不敢认为它不对。”皇上的怒气才缓解下来说:“说话不该像这样。”郑兴多次言政事,文辞都温和儒雅。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