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2024-10-18 14:1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20人

在刘备占据徐州之后,曹操当即决定讨伐刘备,但荀彧把他劝住了,还是集中精力,把吕布打垮再说。

于是曹操终于把吕布打得逃出了兖州,接下来该掉头往东去打刘备了,但是,一个人物的出现,救了刘备,让曹操决定先往西行动。

这个人就是汉献帝。

汉献帝从长安回洛阳了,曹操决定先去迎奉汉献帝,这才有了后来的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和汉献帝怎么在一起的?民间三国处理得简单,李傕、郭汜反长安,然后曹操救驾但是打不过,然后关云长刀劈四寇。关羽劈完就走了,而曹操和汉献帝从此就过上了在一起相爱相杀的生活。

这就是民间讲故事,突出主要人物,删减次要人物,不重要的支线也尽量砍掉,让故事冲突更紧凑。

《三国演义》决定回归历史,所以曹操迎奉汉献帝这段,大致是照着史书讲的。当然,有些历史的内在逻辑,史书上没有明说,《三国演义》也就没有注意。

迎奉汉献帝这事,为什么只有曹操做到了。是只有曹操和他的谋士荀彧、程昱、毛玠这些人,见识最高明吗?


很多人都想“挟天子”


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但未必是主要的。

事实上,汉朝皇帝的权威,大多数人都是有机会用,就会想到用的。

董卓为什么要把原来的汉少帝废掉,立汉献帝呢?汉少帝的妈妈还在,也就是有个何太后在,董卓专权不方便;汉献帝小时候是奶奶董太后带大的,被称为“董侯”的,立汉献帝,董卓是可以装外戚的。袁绍他们起兵讨伐董卓,董卓的对策,其中之一以皇帝的名义,派了一批名士去和袁绍谈判。

这不就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吗?顺带说一下这个“挟”字,本来并不作“要挟”来理解,挟是辅佐的意思,可以写成提手旁的“挟”,也可以写没有提手旁的“夹”,夹辅、挟辅是很常用的词。所以“挟天子”也就是在皇帝身边辅佐的意思。《三国志》里不同的人说话,什么“挟天子”“奉天子”“奉主上”这些说法,只是字眼不同,意思是差不多的。

董卓挟天子,袁绍什么反应?董卓派来的使者,这使者还是名士圈的自己人,袁绍照样安排人杀了。

轮到李傕郭汜掌权,也想着怎么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指挥别人。前面讲曹操争兖州的时候,汉献帝也任命了一个兖州刺史,那会袁术倒是表现出大汉忠臣的姿态,派兵支持这个兖州刺史,结果曹操直接把人给打跑了。

可见,利用汉献帝的想法很多人都有,但光是挟天子是令不了诸侯的。


曹操何以成功


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牵涉到的因素很多。

第一是时机刚好合适。

汉献帝刚当皇帝的时候,是皇帝权威的低点。之前桓帝、灵帝两次党锢之祸,非常败人品,天下人,或者至少天下士族,对皇权有巨大的怨念,都憋着想地方自治。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汉末有个去中心化,王朝权威不断下滑的过程。

但是去中心化的结果是什么?没有出现很多人想象的美好生活,反而到处是恐怖的战乱,哀鸿遍野。

这种现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好多次。西周末年,周天子的权威降到了最低点,然后一番大动乱,等到齐桓公出来,打出来的旗号又是尊王了。西汉末年,天下读书人都支持王莽改朝换代,那时候大家是真不喜欢汉朝皇帝了,但经过王莽时代的大崩溃,就又“人心思汉”了,班固写《汉书》,歌功颂德是发自内心的,班固的爸爸班彪,还写过一篇《王命论》,那真是全力以赴想证明就该姓刘的当皇帝。

这次也一样。汉献帝即位后,初平这个年号用了四年(190-193),这是董卓专权的时间;兴平这个年号用了两年(194-195),这是西凉军阀大乱斗的时间。六年噩梦一般的日子过去,这时候人们就开始怀念旧时代了,汉朝的皇权,开始触底反弹了。

公元196年,汉献帝把年号改成了建安,希望开始建设一个安宁的时代,这是天下人的心声,恰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曹操和汉献帝相遇了。

时间合适的另外一面是,这时曹操刚刚打败了吕布,锻炼出一支强大有凝聚力的军队,而经常长期自相残杀,原来最接近皇帝的西凉军阀,分化削弱成很多小股势力,已经不能和董卓时代相比了。

第二是地点刚好合适。

如果汉献帝还在长安,曹操要想挟天子,就比较困难。

但是汉献帝回到了洛阳,这个看下地图就知道了,就是曹操的兖州,距离洛阳最近,迎奉天子最方便。——比曹操更近的,又都太弱了,没有竞争力。

第三,曹操比其他人更需要皇权的加持。

曹操迎奉汉献帝,一个原因是袁绍的行为让他有了危机感。

曹操和袁绍年轻时就是朋友,天下大乱以来,彼此配合得非常好。袁绍在河北,曹操在河南,仿佛两个背靠背作战的人,让周围的强敌,一个个都成了自己的手下败将。

但曹操与吕布大战的过程中,两件事让曹操和袁绍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一是袁绍竟然趁此机会,要曹操把自己的妻子、儿女交给自己做人质;

二是虽然曹操最终没有送人质,但袁绍还是出兵打吕布了。

兖州说起来大部分地区是在黄河以南,但曹操最早在兖州的根据地东郡,却有一半在黄河北边,叛变曹操的陈宫,老家也在这个范围。

袁绍打跑了陈宫,但他的军队就在这里驻扎下来,不把这块地还给曹操了。

也就是说,袁绍说起来是在帮曹操,实际上却很有趁火打劫的味道。

当时程昱就劝曹操说,你不能再跟着袁绍了,不然你功劳再大,恐怕也不过是韩信、彭越的下场(“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

但曹操要和袁绍敌对的话,他的致命伤就显出来了。

袁绍是四世三公,名望满天下,自己有什么名声?阉宦之后。更糟糕的是,曹操的官,兖州牧之类的,都是袁绍封的。要和袁绍决裂,袁绍封的官当然不能用了,那还用汉朝封给曹操的官衔吧,曹操的官有多小呢?曹操曾经做过二千石的官,但是他称自己有病,辞职了,后来皇帝给他一个允许他长期在家泡病号的官,议郎,六百石,就是一个县令的级别。所以他太需要找皇帝把他的官赶紧升上去了。

其他人就没有曹操这么迫切的需求。比如说刘表,听说汉献帝到洛阳了,他也赶紧各种物资往洛阳送,改善皇帝的生活,但没有向皇帝提更多要求。第一他确实没有太大野心;第二他的荆州牧本来就是朝廷封的,是镇得住的。哪怕是刘备,他的豫州刺史是陶谦“表”的,但陶谦没有参加讨伐董卓,汉献帝还远在长安的时候,他就想方设法给汉献帝进贡,所以他的表只要能送到,刘备的刺史汉献帝大概就不会不批。这么看,所有势力,当时最欠缺名分的,就是曹操。


袁绍为何不迎奉汉献帝


第四,曹操的老大哥,也是不久的将来最大对手袁绍,是最不方便迎奉汉献帝的。

袁绍的权力之路是怎样的?

他的声望,很大程度上来自公然对抗董卓,而他之所以和董卓决裂,就是因为董卓想立汉献帝做皇帝,他反对。

袁绍到关东之后,董卓以汉献帝的名义派使者来和他谈判,袁绍给杀了。

袁绍还曾经制造舆论,宣传汉献帝不是灵帝的亲儿子。

最糟糕的是,袁绍还曾经考虑过另外立一个新皇帝。

幽州牧刘虞,德高望重,和皇帝的血缘关系也不算太远。袁绍想立他当皇帝,取代汉献帝。袁绍还伪造了一颗玉印,说是上天赐下的,上面刻着刘虞要当皇帝,这是一种宣传造势。要不是刘虞本人坚决拒绝,这事他就真干了。

《三国志》说,袁绍还曾经把印给曹操看,意思是想让曹操表态支持,曹操就笑,心里开始厌恶袁绍。曹魏的官方史《魏书》说得更夸张,说当时曹操心里就想着要灭掉袁绍了。当时还是曹操各种需要袁绍帮忙的时候,这个说法肯定是曹操后来美化自己,表示袁绍是反贼,我从来都是大汉忠臣。但曹操可以这么美化自己,也是因为他原来是小人物,关注的人不太多,可以随便说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袁绍反对汉献帝的行为,可是众目睽睽谁都看见的。

所以,当谋士沮授向袁绍提出迎奉汉献帝的时候,袁绍就算心里觉得有道理,也不能马上行动,他这么一艘大船,要掉头需要时间。

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方案,当时还真是为曹操度身定制的。就他最需要这个方案,采纳、实施这个方案也最方便。

这一点,《三国演义》和它的评点者,倒看得很清楚,没有多此一举论证这个方案有多高明,而是直接说:“此时此事,除却曹操亦无人可为矣。”曹操之外,别人干不了。

曹操成功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了许县,他也如愿以偿官职飙升。当然,这时候他还不能和袁绍翻脸,所以汉献帝封曹操做大将军,曹操听说袁绍不高兴,赶紧把大将军的职务,让给了袁绍,自己只做车骑将军。此外,曹操还担任了三公里排名最末的司空,也就是说还不是丞相。但《三国演义》没管这个,从此就称曹操为曹丞相了。

• 刘勃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