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四种高效素材积累途径,写作轻松翻盘

2024-10-18 13:1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51人

1.一定要留意积累时事素材

高考作文,应“染乎世情,系于时变”,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精神,因此,平时应留意积累时事素材。如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好故事有力量”,取材时应书写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讲好中国故事。

考生可联想到很多时事素材,如“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欧班列跑出世界发展加速度,讲好立己达人的中国好故事;如成都大运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讲好古老而鲜活的中国故事;如杭州亚运会上,运动健儿的拼搏奋斗,志愿者“小青荷”的无私奉献,以及时尚与科技交相辉映的出彩亚运,使人看到今日的大美中国。

2 .小众金句:“一句顶一万句”

在此不妨引用刘震云小说名,用以形容积累名句、金句的重要性。平时积累素材,可分门别类,围绕常见母题,积累超凡脱俗的高格金句,那些堪为“绝绝子”的小众金句,以备不时之需。

一是可以避免作文素材的同质化,以唤起读者新鲜的感受,使人心驰神往于一瞥之间。

二是引用小众金句,在运用例证方面,可避免冗长烦琐的叙写,以简驭繁。

三是引用金句以赋能,增强“言值”,有“一句顶一万句”之效。

如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技术、时间、人”,面对此题,考生们可调动、激活素材积累运用到作文中,如有的考生下笔不凡,引用名言“我们并不缺乏科学技术,而是缺少那种内心温暖的感觉”,会引用王开岭散文中“沦为巨大的移动硬盘”的比喻,或引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的金句“渐渐地,我们习惯于目光向下成45度角,手指在屏幕间移动的距离,往往比走过的路还长”……这些小众金句,看似平淡无奇,但在此引用,与主题妙合无痕,揭示了技术至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沦为时间的仆人,被异化、被物化的现状,表明对于“技术、人、时间”的沉思,极具思想深度。

3 .普通人的正能量:从“历史的天空”到“平凡的世界”

在此以两部长篇小说名来形容取材时应学会视点下沉。以往议论文取材,大家习惯于将目光投向“历史的天空”,或“人类群星闪耀时”,多为“历史脊梁”“功勋人物”,从屈原、岳飞到鲁迅,从钱学森到钟南山,虽能凸显历史与时代正能量,但极易陷入千篇一律的雷同之中。其实写作时,不妨将目光投向“平凡的世界”,投向寻常巷陌里普通的人和事,努力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微光。

如此取材,一则新颖鲜活,彰显时代精神;二则契合青少年实际,毕竟平凡或许才是日常生活的原色,动辄就是先贤,极容易唱高调,矫情,而聚焦平凡人不凡的故事,冒着热气,淌着露珠,接地气,入人心,更易激发共情,令人破防,感受“世俗可神圣,亲爱在人间”。如模考作文“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有考生避开了仁人志士,而是就近取材,从身边的“小挣青年”中触发灵感,指出他们一地鸡毛的琐屑生活中,也有诗和远方,每天小挣,积跬步,致千里。以求事业有成,以论述如何切合自身实际,学会规划自我。

4 .深挖课本:回首向来经行处,别有风景课本游

“课本游”,本指暑期孩子跟着课本去打卡研学、旅游,在此以形容,课本课文其实是写作的无尽藏也,需要尽情遨游其中。

作文取材,很多人对课本素材不屑一顾,认为课本素材人人知晓,运用课本素材,往往有“无米之炊”之嫌。其实不然,近年来高考,母题或明或暗、或现或隐,指向教材的单元主题。因此,不妨平时对课本素材挖掘,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并随时盘点,考场上和相应话题巧妙对接。如2022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考生由“本手、妙手”,自然联想到庖丁在“十九年”间“所解数千牛”,才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才能“技近乎道”,以此可论述“熟能生巧,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观点。摘自《意林作文素材》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