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比对分析(含真题及详解)

2024-10-18 14:1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0人

今给同学们分析文本阅读之选项对比分析方法,同时提供相关论证思路,可结合相关例题灵活掌握。

一、历年考点分析

年份

 

卷型

 

考查主题

 

考查方向

 

2021

 

新高考I卷

 

诗画异质

 

理解概括,评价观点,分析论证,材料探究

 

新高考Ⅱ卷

 

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理解概括,筛选整合,分析论证,评价观点

 

全国甲卷

 

水的密码

 

理解概念,筛选整合,归纳概括

 

全国乙卷

 

粮食产能与脱贫

 

理解概念,筛选整合,归纳概括

 

2020

 

新高考I卷

 

研究“历史地理学”

 

 

筛选整合,归纳要点,理解概括,理清思路

新高考Ⅱ卷

 

探讨“生存规律”

 

筛选整合,归纳要点,理解概念,分析论证

全国I卷

 

聚焦“新基建

 

理解概念,筛选整合,归纳概括

 

全国Ⅱ卷

 

解读“精推扶贫”

 

筛选整合,归纳概括

 

全国Ⅲ卷

 

对话“文学与现实”

 

筛选整合,评价观点,分析技巧

 

2019

 

全国I卷

 

文化遗产保护

 

理解概念,筛选整合

 

全国Ⅱ卷

 

港珠澳大桥

 

筛选整合,评价观点

 

全国Ⅲ卷

 

体育志愿服务

 

理解概念,筛选整合,评价观点

 

二、信息筛选与整合的原则与意识

1.尊重文本原则

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平素所获知识取代文本事实。

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

(1)统观意识: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

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

③文本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2)结构意识: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对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题目的目的。

三、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是筛选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从文中检索并提炼相关信息。

第二步是整合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对筛选所得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重组与综合。

命题者在转述信息过程中往往会使用一些设误手段来迷惑考生,这些设误手段(也称“设误陷阱”)主要有:

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因果混乱、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混淆时态……。

考生须识破这些设误手段,才能准确判断选项信息的正误。

四、论证结构

论述文的基本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但不同文本出于论述方式的需要,又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

1.并列式

结构特点为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行的。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标志性词语。

2.对照式

把两种观点加以对照,通过二者对照,来突出其中一方面论述的准确性。通常一方面着墨较多,作为论述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

3.层进式

也称递进式。文章的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先后顺序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能随便变动。段与段之间常常有一些表递进的标志词语,如“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4.总分式

各层次之间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总分式结构包括三种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注意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都是总分式或分总式,因为正文多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式。

五、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例如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或论题,然后通过哪些论证法展开论证,最后归纳概括,归纳中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等。

一般论述文的论证思路具有以下特点:文章开头部分,先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中心问题;

然后主体部分充分运用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结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局部段落的论证思路也是如此。

六、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有很多种,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论证(反证法)、假设论证及整体上的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述类文章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

2,道理论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引证法)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3.对比论证:将正反两个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5.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6.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类比论证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要留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7.归谬法(反证法):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七、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作“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也不仅仅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减少工作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通过音乐的欣赏,释放出人们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在音乐中,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的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节选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材料三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旅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

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歌《浏阳河》、江苏民歌《采红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越剧《梁祝化蝶》等,都在节目当中有重点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鲜能听到的民族调调和传统戏曲。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

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化市场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节选自于溟跃《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守住“中国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熏

陶感发,“乐”比“礼”更为重要。

B.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一致,这是音乐成为

当时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路径的原因。

C.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音乐作为思想的载体,可

以使人与它的神韵互交,砥心砺志。

D.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音乐表演中,体现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坚守,也是对

西方元素主导流行音乐的有力回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令人印象深刻的个别旋律、劳动号

子和民间小调等,可以满足娱人和自娱的需求。

B。恰如其分的音乐,无论简洁与否都能对人产生影响,如两军阵前对垒之时激扬的鼓

声,就能够激发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C.好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削弱其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的作用,使音乐表演融入更多民

族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守正、创新。

D.在文化市场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思索探究如何守住“中

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用来论证“音乐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一项是( )

A.《孝经》有云:“移风易俗,莫过于乐。”

B.司马迁云:“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c.《晋书·乐志》语: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D.《管子·内业篇》云:“止怒莫若诗,去优莫若乐。”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三论据的典型性。

                                      

5.请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当下应如何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功能。

参考答案:

1.C  2.C  3.D

4.【答察】《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两档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在将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表演的尝试中大获成功,既兼具商业效应和娱乐作用,又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它们为例来证明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章信息、分析文本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再次要勾画出相关语句,分析论据特点,比如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等,最后进行整合。

材料三将“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作为论据,它们两个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歌手2019》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

“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表明这两档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将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表演的尝试中大获成功。

5.【答察】①音乐工作者应将中国本土艺术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守正剑新,承担起引导大众娱乐审美的责任;②大众应该自觉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多听好的音乐,娱乐身心,缓和情绪,陶冶情操,砥砺心志;③社会应该营造好的氛围,鼓励民族音乐的发展,倡导具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音乐,促进社会发展、团结、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这是从音乐工作者角度而言的,应“将中国本土艺术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守正创新,承担起引导大众娱乐审美的责任”。

依据材料二“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这些都是美好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效果,所以从大众的角度而言,应该“自觉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多听好的音乐,娱乐身心,缓和情绪,陶冶情操,砥砺心志”。

依据材料一“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和材料二“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教化”来看,从社会角度而言,应该“营造好的氛围,鼓励民族音乐的发展,倡导具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音乐,促进社会发展、团结、和谐”。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