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结合历年文言文考查题型,分析命题特点,提供解题技巧,同学们可根据真题灵活把握,分类总结。文字较多,可收藏细看。
一、历年古文题型
年份及试卷
| 史书
| 篇目
| 考查题型
|
2021·新高考I卷 | 《通鉴纪事本末》 | 《贞观君臣论治》 |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述、翻译、主观理解题 |
2021·新高考Ⅱ卷 | 《通鉴纪事本末》 | 《祖逖北伐》 |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述、翻译、主观理解题 |
2021·全国甲卷
| 《宋史纪事本末》 | 《契丹盟好》
|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述、翻译
|
2021·全国乙卷
| 《通鉴纪事本末》 | 《贞观君臣论治》 |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述、翻译
|
2020·新高考I卷
| 《明史》
| 《左光斗传》
|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分析、翻译、主观理解题 |
2020·新高考Ⅱ卷 | 《明史》
| 《海瑞传》
|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分析、翻译、主观理解题 |
2020·全国I卷
| 《宋史》
| 《苏轼传》
|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分析、翻译 |
2020·全国Ⅱ卷
| 《宋史》
| 《王安中传》
|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分析、翻译 |
2020·全国Ⅲ卷 | 《晋书》
| 《王彪之传》
|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分析、翻译 |
(一)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
(二)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多在“具体行为事例(分析)”设误。
三、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1.依据结构思路,浏览全文。
2.借题读文。四个选项,三项正确,一项错误。即便这一项错误,也不是该项全错,只错在某个句子或词语上。虽说一时不能断定哪项错误,但完全可以借助它们来阅读全文,把握文意。
3.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传主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
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
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
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装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第三步:仔细比对,反复推敲比对关键点
1.比对关键词(多为实词)——防曲解文意。
2.比对添加内容——无中生有。
3.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
4.比对句间因果关系——防强加因果、混淆因果。
5.比对时间——防时序颠倒。
6.比对表范围、程度等词——防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全。
7.比对地点(任职)——防空间穿越。
附录:
比对的具体内容
(1)比对人物,谨防张冠李戴。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比对时间、地点,谨防时序错乱、地点不合。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或将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弄混。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做了什么事,识破“时间错乱”的陷阱。还有就是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3)比对添加内容,谨防无中生有。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4)比对增删的范围、程度词,谨防以偏概全。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
例题1:
一、(2021·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略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略,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
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
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
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
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人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例题2: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人/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软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1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人寇/时以虏寇深人/中外震骇/召群臣间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1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性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诚软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软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3)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参考答案:
例题1:
一、答案、解析及译文
1.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文言断句题要掌握常见的句式结构和固定搭配,熟
实词虚词的用法,根据关键实词虚词和常见句式来判断和排除。
“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以”作为表目的的连词,前后不能断开,“故”表示因果关系,应放在句首,据此排除A、D;此处君臣讨论的是给宗室子弟们封王对天下百姓是否有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2.D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和掌握。D.“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庶”意为“众多”,“庶务”即各种政务,也可指办理这些政务的人,没有专指军国大事。
3.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原文中太宗说的是“安用重法邪”,即哪里用得着严刑峻法呢?是说严刑峻法不必用,而非不能达到目的。
4.(1)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暗中让身边的人去试探着贿赂他们。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题的得分点,主要是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意思准确,语句通顺流畅,用语文雅端庄。第(1)题中,首先要译出大意;“患”“密”两处是关能得分点;第(2)题中,首先要译出大意;“恶”“乐”两处是关键得分点。
5.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表”即测量日影、定时刻的标杆,“景”同“影”,即影子。“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君王就像标杆,臣子就像标杆的影子。影子是随着标杆的移动而移动的,也就是说,臣子是以君主为标杆的,君主的好恶和言行等会影响臣子的言行,即所谓“上行下效”。因此君主要正道直行,做臣子的表率。
例题2: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孩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软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陈尧叟是闲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入寇”是入侵之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前断开,排除A、D。“王软若/临江人”“陈尧叟/闲州人”是两个判断句,“临江人”和“闽州人”均为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那个月”错误,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故选C。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错误。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故选D。
4.(1)常常放纵游骑剽掠抢夺,稍有不利就退去,徘徊犹疑没有斗志。
(2)如果想要获得钱财,汉朝也曾拿玉帛赐给单于,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词:(1)每:常常。纵:纵容,纵使。剽掠:抢劫掠夺。小:稍微。辄:总是,就。引去:撤退。徜徉:徘徊游荡。(2)货财:货物钱财。故事:先例,旧例。宜:应该。许: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