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扩展语句常考题型四种解题技巧详解

2024-11-23 12:1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34人

作为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题型,语句扩展与压缩,也是很重要的基础环节,今给同学们总结分享高考扩展语句常考题型四种,分别列出题型及解题方法、例题及解析和答案,可收藏细看。

一、联词成句型:

要求运用题目所提供的几个词语,合理想象,揣摩词语之间的联系,创设一种情境,写一段情景交融的话,表达某种情感或阐发某种哲理。要关注题干对修辞手法的要求。

方法指导:

1.添枝加叶:在中心词前添加形容词、数词、副词等修饰性词语,或在句子中添加表示情态、动作的修饰性成分。

2.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来描述事物。

3.联想想象:根据所给词语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想象,创设出一种具体的情境。

例1: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解析:首先确定扩展的中心对象是“银杏树”,然后把其他几个词语糅合进以“银杏树”为描写对象的句子中。

答案(示例):时光老人刚迈入初冬的门槛,便迫不及待地显示北风利剑般的神威,“唰”一挥,一阵疾风骤雨,银杏树树叶便纷纷坠落,更显凋零之状。

例2: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表达出某种感悟。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解析:围绕“溪”“海”“潭”,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注意ù表意完整,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表达出某种感悟。

答案(示例):人生不过是为了尽力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如同一条山间小溪,可以越过高山投身辽阔的大海,也可以随遇而安化成一汪碧绿的清潭。

二、诗意素描型:

要求把诗文名句等改写成一段文字,不能改变原句的主旨、意境,要有合理且丰富的联想、想象。

方法指导:

1.读透诗歌:全面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认真领悟诗歌的意蕴之美。

2.关注细节:诗歌语言往往含蓄隽永、意味悠长,用词极为凝练,扩展时注意对细节和环境氛围进行重点描写。

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的。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生动的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个字以内)

解析:解答时,应根据题目要求,对“南山”之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南山之景物。选取的材料必须突出诗人的“悠然”之情,描写必须生动。

答案(示例):南山苍莽绵延,直到天边。山之巅,几缕如丝带般飘逸的轻云飘荡着,给山增添了几许灵动与绰约。山腰上,一片苍翠中隐约透出几点秋叶的暗红。山脚下,田园里劳作了一天的农人正荷锄沿秋草满径的小道悠然归来。

三、话题扩展型:

往往是给出一个话题作为扩展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扩展,使之明确、饱满,形成语意完整的语句或语段。

方法指导:

1.把握话题,确定扩展方向。围绕试题中已限定的中心句扩展。

2.厘清思路,确定语段层次。可以是总分、总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类比、递进等内在的逻辑形式。

3.确定手法,组织语言作答。可以选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可以借助举例、对比、因果推论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请紧扣下面句子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个字。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尚和精神。

解析:句子的中心即“和”的思想。因此,要根据《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体现这一主题思想。

答案(示例1):《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2):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盼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期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四、句意丰富型:

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采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通过添加修饰成分或运用修辞手法等,使之具体生动、内容充实。

方法指导:

1.添枝加叶法:在原句的基础上增加定语、状语、补语等,从数量、范围、程度、状态、性质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修饰、限制、补充,也可以增加时间、地点、人物等,使情节完整。

2.形象描绘法:对要表现的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使人物更富有神采;对要表现的事物进行细致描写,使事物更具体。扩写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解析:小诗中出现的意象在描写场景时必须出现。另外,注意题目要求“运用第三人称”,要将“我”换成“他/她”;还要求写出“他/她”的心理活动。要表达的中心是“他/她”仿佛回到了童年。

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他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