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点

2025-01-19 10:3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68人

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器物)的自救/自强运动

一、洋务运动“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从自大到自强的转折)

1、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一部分官员在对外战争中认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他们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求实现救国救民族。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fān]、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5、口号(思想)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同时发展近代民用企业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1)强兵——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机器工业),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前期创办主要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等;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等),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2)富国——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以及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于是在继续发展军用工业的同时,开办一批近代民用企业。主要民用企业: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组建新式军队: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方法练兵。

4)筹建新式海军: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海防建设十分紧迫。从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等新式海军,但是海军建设步履艰难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同年在台湾建立行省

7、洋务运动破产/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性质/结果:是一次失败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9、评价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工业化运动,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尝试

1)作用/积极性开启了中国(经济、工业、思想文化、教育、国防)近代化进程②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为工业近代化打下了一定基础③创办民用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积累了一些实现近代化的经验

2)局限性/失败原因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革。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1878)1875年左宗棠统帅清军,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收复新疆。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三、中法战争(1883-1885):清朝与法国之间从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期间爆发战争。1884年8月法舰驶入福州马江,发动马江海战(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被击毁。1885年清廷于台湾设省

四、启示(认识、观点、结论):1)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2)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3)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近代中国主要的改革活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2、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3、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平壤陷落。

4、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民族英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5、旅顺大屠杀: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罪行。

6、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7、《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危害:导致台湾成异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出《马关条约》与之前签订的其他不平等条约最大的不同点。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危害:标志着列强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从此不断增加,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8、战争影响①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列强侵华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④随着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台湾军民掀起爱国的反割台斗争,高呼“宁战死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

9、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中华民族实现“强国梦”的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封建君主制度难以对抗君主立宪制度(日本制度优势)②我们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国家制度。③中国政府要大力加强海防建设,加强综合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瓜分”中国狂潮: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向英、俄等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6课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启蒙运动

一、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增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防止人民群众起义,一部分改良派知识分子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导致国家衰落,要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学习政治制度(君主立宪)等,进行制度改革变法自救

2、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参加会试1300多名举人联合上万言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主张变法图强(维新、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主要宣传活动:在各地组织学会(强学会)创办报刊梁启超等人的《时务报》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设立学堂(时务学堂),广泛宣传变法思想。

4、代表人物

1)康有为1895年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

2)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代表,戊戌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以死来殉变法事业。在监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创办《国闻报》。

二、百日维新【光绪皇帝(帝党)VS慈禧太后(后党)】

1、目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

2、过程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清政府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开始);1898年6月至9月“百日维新”(变法高潮,103天);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3、变法主要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当时最高教育机关,北京大学前身)等。

4、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所有新政措施,除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5、评价

1)积极性/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局限性①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没有强大的军事基础和人民群众支持。②维新派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对变法进行抵制和破坏。③变法措施冒进,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兴起与发展: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一些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逐渐转变为反帝斗争组织义和团。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义和团在天津、北京不断阻击侵略者。当时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1900年8月,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2、口号:“扶清灭洋”

3、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还带有迷信色彩。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二、抗击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妄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瓜分中国,维护在华权益,英、美等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2、结果:1901年9月(辛丑年),清政府与英、美、俄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危害:加重人民负担,体现了清朝统治者“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危害: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4、近代中国是怎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①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