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断句原则及方法
1.遵循三原则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和主题
(2)体会词语含义和词语之间关系
(3)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
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是根本方法。切忌边看边断。
2.方法
(1)词性断句法。
文言文中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常用来作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2)语序、句式断句法
①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焉。我非爱起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特殊句式:判断句式、被动句式
③固定句式:“何┅之有” “如(奈、若)┅何” “唯┅是┅” “不亦┅乎” “何┅(之) 为” “无乃┅乎” “得无┅乎”
④固定短语: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
(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
文言文语句整齐对称,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在形式上对应,在内容上有关联(对比、并列、总分)
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对话标志断句法
对话标志:“曰”“云”“言”等。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引用;连续对话,第一次出现人名,之后常省,有时提示动词也省去。要据上下文分清问答的界限和引文的起止。
(5)文言虚词断句法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根据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断句时应注意的“6 类虚词”
虚词类型
示例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
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
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
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③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④“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下不能点断。如: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顶真修辞断句法。
例: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
(8)无标志断句法——善抓谓语,借助语境
A.抓谓语中心词
没有标志性词语的句子应如何进行断句,有没有捷径可走、规律可循?其实仔细分析,还是会发现一些规律的。请看下面的断句例子: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通过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句子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但需要注意的是,确定句子的谓语中心词还要全面考虑,要善于识别兼语句、连动句等特殊谓语句,这样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了。
B.借助语境
目前高考采用的题型均是有语境的断句。考生可先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传记,应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论;议论文则应明晰中心、论据、方法及逻辑关系。特别要注意断句部分的前后的句意、句式特点等。只有把握了语境,才能正确断句。
(二)断句方法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训练题
1、(2024·湖南长沙·二模)
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
材料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赏不以 A 劝 B 善 C 罚 D 不以 E 惩恶 F 而望邪 G 正不惑 H 其可得得乎
【答案】CF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奖赏不能用来鼓励善行,惩罚不能用来惩治恶行,却希望邪正分明,这可能吗?”“劝善”和“惩恶”是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分别作为“赏”和“罚”的目的,所以“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是两个并列句子,中间 CF 处断开;“其可得得乎”是一个独立的反问句,从“其”前 H 处断开。故选 CFH。
【译文】有时因为小的过错就抛弃了别人的大优点,有时因为小的过失就忘记了别人的大功劳。这就是说,君主的奖赏不可以没有功劳就给予,君主的惩罚不可以因为有罪就免除。如果奖赏不能用来鼓励善行,惩罚不能用来惩治恶行,却希望邪正分明,这可能吗?如果奖赏时不遗漏疏远的人,惩罚时不偏袒亲近和显贵的人,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核事情来订正它的名分,根据名分来探求它的实际,那么邪恶和正直就无法隐藏,善良和邪恶自然分开。
2、(2024·山东青岛·三模)
愍楚友婿窦如同从河州来得一青鸟驯养爱玩举俗呼之鸮。吾曰:“鸮出上党,数曾见之,色并黄黑,无驳杂也。故陈思王《鸮赋》云:‘扬玄黄之劲羽。”试检《说文》:“偶雀似鸮而青,出羌中。”《韵集》音“介”,此疑顿释。(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愍楚友婿 A 窦如同 B 从河州来 C 得 D 一青鸟 E 驯养 F 爱玩 G 举俗 H 呼之鸮。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愍楚的连襟窦如同从河州来,他在那边得到一只青色的鸟,把它驯养起来喜欢地玩赏,所有的人都叫这只鸟为鸮。“来”是“愍楚友婿窦如同从河州”的谓语动词,其后不带宾语,故在 C 处断开;“青鸟”是“得”的宾语,故在 E 处断开;“举俗”是“呼之鸮”的主语,故在 G 处断开;故选 CEG。
【译文】愍楚的连襟窦如同从河州来,他在那边得到一只青色的鸟,把它驯养起来,喜欢地玩赏,所有的人都叫这只鸟为鸮。我说:“鸮出在上党,我曾经多次见过,它的羽毛的颜色全都是黄黑色,没有杂乱的颜色。因此曹植的《鸮赋》说:“鸮举起它那黄黑色的有力的翅膀。”我试着翻检《说文》,上面说:“偶雀像鸮而毛色是青的,出产在羌中。”《韵集》的注音为“介”,这个疑问顿时就解除了。
3、(2024·湖北武汉·二模)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其归乃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材料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轻 A 指关中 B 天险之势 C 燔烧屠戮逞其暴 D 卒举 E 而遗之 F 二三降虏 G 反怀区区之故 H 楚而甚荣。
【答案】C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他)轻率地(把锋芒)指向关中天险,烧杀屠戮以逞其凶暴,最后还(把关中)留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反倒把怀念小小的故土楚地看做是最大的光荣。
“轻”是“指”的状语,“关中”是“天险之势”的定语,共同作“指”的宾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势”后面断开,即在 C 处断开;“逞”的宾语为“其暴”,应在“暴”后面断开,即在 D 处断开;“遗”的宾语为“之二三降虏”,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虏”后面断开,即在 G 处断开。故选 CDG。
【译文】观察他所依赖的资本,确实好象有力量强大的方面。然而他所谓的力量,(不过是)内靠自身的勇敢叱咤风云以威慑懦夫;外靠部众的强劲拼搏足以吞掉敌人罢了。至于倚仗有利地形,占据有利战略位置,俯首东视,治理天下,保住王业的稳固,留给后世强威,即所说的真正的力量,他本来就或许弄不懂。因此(他)轻率地(把锋芒)指向关中天险,烧杀屠戮以逞其凶暴,最后还(把关中)留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反倒把怀念小小的故土楚地看做是最大的光荣。他回到故乡后竟说道:“富贵荣华了,如果不回故乡,就像穿着华贵的衣裳在晚上走路一样,谁能知道呢?”这种特别短浅的度量,怎么值得有志于天下的人去称道呢!
4、(2024·湖北·一模)
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修正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节选自《文子·上义》)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侯服 A 其威 B 四方 C 怀其德 D 修正 E 庙堂 F 之上 G 折冲 H 千里之外【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各地诸侯顺服他的威望,四方之士心念他的品德,在朝廷之上修养政事,在千里之外制敌取胜。
“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是并举成分,“诸侯”“四方”是主语,“服”“怀”是谓语,“其威”“其德”是宾语,主谓宾齐全,应在句子后 B、D 处断开;“修正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是并举成分,都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原句应为“(于)庙堂之上修正”“(于)千里之外折冲”,故应在 G 处断开。故应断于 BDG。
【译文】(拥有)上义的人,治理国家,管理境内,推行仁义,布施德惠,树立公正法度,堵塞邪门歪道。群臣亲附,百姓和睦团结,上下一心,君臣同力。各地诸侯顺服他的威望,四方之士心念他的品德,在朝廷之上修养政事,在千里之外制敌取胜,发号施令而天下响应。仁义足以怀柔天下的人民,事业足以应付天下的急迫,选举足以赢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定轻重的权变,这就是上义之道啊。
5、(2024·河北沧州·三模)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彦皆从。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傅司马懿 A 以皇太后名义 B 下令 C 闭诸城门 D 勒兵 E 据武库 F 召司徒高柔 G 假节 H 行大将军事
【答案】C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带兵占领武库,召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的职务
“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主谓宾结构齐全,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 C 处断开;“闭诸城门”动宾结构,所以 D 处断开;“勒兵”“据武库”为连谓式结构,且都是动宾结构,所以 F 处断开。故选 CDF。
【译文】太傅司马懿暗中与其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谋划如何除掉曹爽。嘉平元年(249)正月,皇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都随侍在侧。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带兵占领武库,召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的职务,占据曹爽的军营。太仆王观掌管中领军事,占据曹羲的军营。然后向皇帝上奏曹爽的罪恶。曹爽看到了司马懿的奏章,城里的信息又不通,十分窘迫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