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和“多料合用”

2024-10-26 07:5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4人

存材、选材和用材是作文材料使用上的三个完整环节。“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说的是考场作文素材运用的妙处。可是,不少考生一到考场,感觉平时积累存储的素材一点也用不上。其实,无论你准备了多么丰富的素材,也不可能完全切合作文要求。这时,你需要尽量地、巧妙地把平时存贮的素材往文题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这里就有一个“打通素材运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要掌握考场素材运用的方法。



(一)一材多用

一则好的素材往往是立体的、多元的,根据立意不同,可以从材料中得到不同的需要。我们要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寻找素材与作文立意对应的“契合点”,合理有效地加以运用。


1.陈材新用
(1)转换常规解读视角

新颖的材料未必就是新近发生的故事,“新”还来源于视角的转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材料运用的最佳境界。当别人一窝蜂地从正面、从常规视角去使用材料时,我们不妨逆风而上,反其道而行之,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看常规,即颠倒一下观察认识的角度,其新奇之处和材料价值就一下子显露出来了,这样就能避开俗套,写出新意。


例如,有篇《假如陶潜从政》的文章,就是一篇反弹琵琶的范文。陶渊明是大家很熟悉的人物,选陶渊明来写,材料很难出新。但作者独辟蹊径,选择不愿为官的陶渊明的“政绩”来写,“哪壶不开提哪壶”,陶渊明的政绩确实不显著。作者认为,陶渊明辞官归隐,是“社稷之幸,民族之幸”,是明智的选择。作者让我们看到陶渊明的另一面,材料有新意,文章因此也“亮”了起来。


(2)内容上“化详为略”,形式上“化少为多”

一般常见的素材因为为人熟知,使用起来不必详细展开,而要按照观点的需要点到为止。在形式上多用这样的素材铺排,形成“化少为多”。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减弱论证作用,反而因为以形式取胜,让观点显得更加普遍、合理。请看下例:


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李拯《读书,看见更开阔的世界》)


文中“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出自《诗经·葛覃》,“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些源于教材的素材,由于我们比较熟悉,只需选取能论证观点(“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的部分内容就可以了。素材的恰当运用,尽管篇幅很短,但照样能让人觉得作文有文采。如源于社会现实的示例:


一粒碱米,让江苏沭阳邱谷村的村民“尝”到了致富新滋味;一部电视剧,让“养在深闺”的湖南张家界牧笛溪村成了“网红打卡地”;坚信“苦点累点,日子不会差”的云南昆明张顺东夫妇,用拼搏书写下奋发向上的脱贫故事……这段时间以来,各大媒体纷纷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栏目开设“同心奔小康”子栏目,广大记者满怀激情走进基层,满腔热情贴近群众,倾情书写行进中国,为读者讲述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

(李伟红《脚下沾有泥土,心中沉淀真情》)


这些源于社会现实的素材,尽管素材的典型性显得一般,但由于从不同地域(“江苏沭阳邱谷村的村民”“湖南张家界牧笛溪村”“云南昆明张顺东夫妇”)列举了三个事例,从而让广大记者走进基层,书写精彩中国故事这种现象在当今中国显得比较普遍,自然就增强了文章观点提出的可信度。


2.虚拟推演

虚拟推演是指在素材积累和运用过程中,考生要有意识、有条理地去分析一种社会现象、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因此,我们可以把推演的过程当成写作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们在写作时才能快速、有序、有质量地展现自己的逻辑思维。例如,在下面的学生习作《人间有味是优雅》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①(现象)在金钱至上、商业广告横流的时代里,奥黛丽·赫本以其干脆利落的短发,将优雅的形象呈现给观众,与当时性感女郎形象大相径庭,却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瞩目。②(影响)凭借安妮公主的形象,赫本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与时代。③(原因)但赫本的优雅并不仅限于外表,晚年时,她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将人格的优雅延伸到苦难中的儿童,她呼吁人们关注非洲难民,亲身前往非洲拥抱苦难中的儿童,给予他们安慰与帮助。④(评价)赫本外表与心灵上的优雅,是浮华尘世的一缕清风,也是激荡人们心灵的福音。


以上文段从事件出发,通过影响、原因、评价等角度的分析,体现了奥黛丽·赫本的优雅本质。在素材积累和运用过程中,特别是对一些热点事件,考生要学会推演,形成评论的思维路径:一个事件的发生,其原因为何,影响如何,联系为何,情境是怎样的,人们的褒贬,相应的策略如何……考生可以此路径来推演。


(二)多料合用
1.同类叠加

面对作文题,如果觉得使用单一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那么可以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同类互补,形成集团效应。同类叠加的素材要有共同之处,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应做到异质叠加,避免重复列举;要有共同的指向性,都指向并服务于中心;句式尽可能一致,力求营造铺陈之美。防止杂乱堆砌,“摆事实”的同时还需“讲道理”,要进行深入剖析。请看下例:


沿着时光的河流追溯起源,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启发心灵的智慧,传播华夏的文化精髓。那些经久不衰的中国神话传说,如明亮的灯塔,照亮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索旅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映照出先人们面对困难毫不退缩、坚韧不屈的品格;牛郎织女、梁祝化蝶,揭示了人类对爱情的无穷追求、对命运的不懈抗争。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是人类在世俗生活中积累智慧的宝库:“一诺千金”让我们明白诚信的价值,“程门立雪”让我们懂得尊师重道,“胸有成竹”让我们知晓实践的重要,“老马识途”让我们明悟生活的智慧……这无数的好故事,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青年人不仅是华夏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华夏文化的传播者,理应让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世界的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华夏文化,让华夏精神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发扬。(2023年新高考Ⅰ卷优秀作文《青春中国,青春力量》)


一段之中,两处使用事例叠加的运用方法,既有说服力,又富有气势和文采。


2.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法是事例论据运用的技法。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和观点的材料。对这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深入分析,作为详写的材料。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作用,应以概述和列举为好,作为略写的材料。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果在议论文中运用点面结合法,这个“点”就是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某个事例,这个事例就要详写;“面”就是与“点”内容相映的,同样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一般事例。这些事例尽人皆知,只需提及略写即可,以使文章充实饱满,增强说服力。请看下例:


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铺就成功之路。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实施人才创新强省首位战略与工程,使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回首过去,从改革开放到“十四五”规划全面启动,浙江人初心不忘,筚路蓝缕,开拓伟业。敢闯敢拼的温州商人足迹遍布天下,扛起民营企业的大旗;阿里企业创新各种经营方式,使各国经济合作更密切,推动中国经济增长;G20的顺利召开让世界在领略中国实力的同时感受到独特的吴越风情;脱贫攻坚战中,浙江省立足于全国前列,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勇立潮头的人才与不断创新的浙江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青春之花。”而新时代的浙江青年,不论是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徐枫灿,还是青年工人杨杰,都无疑践行了这一历史使命。于沉郁中奋起,历艰苦而弥坚的中国女足时隔16年再次获得亚洲杯冠军,在中国足球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杲在数学领域中不断探索未知,成为青橙奖最年轻的获得者。这些秉持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新时代人才成就了复兴路上的中国,使中国未来的发展拥有无限可能。


第一段先从“面”上列举温州商人的创业足迹、阿里企业的发展模式、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等,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第二段从“点”上列举女飞行员徐枫灿、青年工人杨杰、中国女足以及青橙奖最年轻的获得者陈杲等有关素材,聚焦他们的人生轨迹。这样,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论述了人才推动发展、创新开拓未来的道理。


3.正反对比

在一些人物素材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进行对比,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运用此法关键在于精选素材,不能强作对照,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异质对照”所选人物务必是性质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辅。请看下例:


破除藩篱,温暖点燃温暖。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陷入罗萨口中的“加速社会”。效率至上,为了在竞争中拔得头筹,不择手段,匮乏感与无序感却与日俱增,逐渐背离初衷与本心。“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明亮。”“3·15”晚会上曝光的商家,并没有因粗制滥造、坑害顾客而走得更远。(反例)反观白象公司,市场份额虽然不高,却招收大量残疾员工,营收不多,却在疫情中大笔捐款,成为民族的“良心”,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万佐成夫妇不计回报,抗癌厨房让患者尝到家的味道;大学生余盟扎根乡村,以互助传递温暖,用友爱消弭冰雪。(正例)当人与人架起不信任的高墙,我们才知颗颗“微尘”之于社会的价值;当国与国竖起贸易保护的壁垒,一场大疫,我们才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真谛。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为他人举烛者,自己也将沐浴在光中。(2023年全国乙卷优秀作文《互助共走大同路,包容同赏满园春》)


边写边悟 请根据下面的素材,写出两个不同的运用片段。


“奶奶作家”杨本芬


2020年,八十岁的杨本芬出版处女作小说《秋园》,这部讲述其母亲一生的小说被读者评价为“女性视角的《活着》”。该书一经出版,很快成为近年来素人写作中的现象级作品,在读者中唤起巨大的关注与共情,并跻身国内多个重要的文学榜单。同年,该书跻身豆瓣图书排行榜“中国文学”第二名,评分高达8.9。接下来的两年,这位“奶奶作家”又写了《浮木》《我本芬芳》,组成“看见女性三重奏”。她写的是母亲和自己,也写出很多普通女性“不被看见”的一生。


杨本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汽运公司职工,她的写作之路是从照顾外孙开启的。她厕身于4平方米大小的厨房,以板凳为桌,伴着抽油烟机的轰鸣声,在一张张方格纸上涂涂改改,写写画画,回忆出他们一家人的故事,她被称为“灶台边的女作家”。

答: 


掌握不同素材类型的运用方法


(一)名言式素材

名言警句犹如一粒粒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泽,具有恒久的魅力。作文中恰当运用名言式素材,可以达到三种效果:一是使文章更有意蕴,更显文采;二是使行文论据确凿充分,在论证上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三是可以体现考生的文化积淀,彰显考生炼字炼句的能力。因此,名言式素材与事例式素材成了考生的“最爱”。然而,“名人开会”“掉书袋”“替代性写作”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么,到底如何使用好这类素材呢?


(1)最好以间接引语的方式出现:如果名言过长,不必苛求原文复现,抓住其关键信息以及核心内涵,可用自我话语言说。请看2023年上海卷优秀作文《踏寻人生的答案》片段:


明朝文学家张岱,择一大雪之日,撑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此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张岱伫立湖心亭中,忘却域外纷扰,达成了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他遗世独立,孤芳自赏,在湖心亭建构了一个旷达而纯美的世界。他把这份志趣,以素雅的笔墨,写成绝世名篇《湖心亭看雪》。陌生世界的美,需被高雅的真谛赋予终极含意,并秉持纯真去踏寻,使之达到永恒;陌生世界的美,需拨云见日才能一窥芳容。


“独往湖心亭看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些间接引用,巧妙地嵌在正文中,与正文浑然一体,既经济又有文采,这种运用方式值得称道。

(2)选用的名言,内涵艰深复杂时,尤其是哲思类素材,抑或是古代圣贤的垂训,要及时匹配阐释性语句,否则会造成文段前后意义割裂,导致文思不畅。请看2023年新高考Ⅱ卷优秀作文《心灵宽畅地,欢乐生息所》片段:


于是,我走到古典文化书架前试图休息一下,不知何故,我翻开了《道德经》,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我被震撼到了!没错,车轮、陶器、房屋,如果没有“空”,怎能滚动,装物,供人居住呢?很多时候,“空”不正是成就了“有”吗?


老子这段话尽管教材中有,但还是较为艰深的。作者用“没错,车轮、陶器、房屋,如果没有‘空’,怎能滚动,装物,供人居住呢?很多时候,‘空’不正是成就了‘有’吗?”这两句话表达了读后感受,又巧妙地阐释了内涵,更点明了题意。


(二)热点式素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十分偏重社会热点的观照,不论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还是冬奥会,不论是对创新精神的倡导还是对科技成果的思考,都透露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写好这类作文,势必要运用好热点素材。如何使用好呢?


(1)作冷处理,开掘新意

运用热点素材能使文章内容新颖而富有时代气息,易激发人们的情感。但一些考生运用热点素材时往往容易人云亦云,被舆论和当下的主流观点左右,缺少自己的思考,反而使文章缺乏新意。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独立思考,对热点素材作冷处理——深入挖掘,力避庸常,入木三分,是谓“冷处理”。请看2019年全国Ⅰ卷优秀作文《劳之弥勤,生活弥乐》中的片段:


也许会有人反驳——现代科技如此发达,遍布各地的人工智能产品任我们差遣,对于劳动,我们没有必要亲力亲为!是的,将一些家务交与人工智能完成,人们的双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得到了解放,我们可以肆意地享受高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是,大脑呢?正如霍金所说:“人工智能将会是人类灭绝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人工智能的崛起意味着未来机器人的“智慧”将超越人类,他们甚至有可能反抗人类的命令并拥有自己的思想。对人工智能过度依赖,真实版《终结者》或将上演,人类该何去何从?


对于“人工智能”这个热点素材,考生一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如果对这一素材进行“冷处理”,就会有独到的发现。该片段通过引用霍金的名言,提出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人类终结者的观点,引发人们思辨人工智能发展的利与弊。

另外,关于人物及事例类素材使用,参照“活动一”内容。


(2)个性化解读热点

将热点素材照搬、硬搬到文章中是素材运用的大忌。要想让热点素材为“我”所用、为文所用,可以使用个性迁移法,即在运用素材的时候,能在留心生活细节、关注社会热点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人和事进行个性化迁移,作出个性化解读,使热点素材能以最细腻、最深刻、最独到的个性解读服务于中心论点的论证。


比如,对于一些负面事件,不能单纯地将眼光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要在深入事件本质的基础上迁移相关事件,在自圆其说的过程中表达个性化观点,突出从负面事件中得出的具有建设性或积极意义的立意。对一些让人叹惋的负面事件,要准确捕捉事件中的“意外收获”,它可以是事件的细节,也可以是另类的观点,还可以是事件的背景……通过对事件相关人物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的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通过换位思考,展示普通人的生活,并对这种生活进行深入分析,深刻体悟当事人的心理,进而提炼出一种“典型心理”,引发人性化思考。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