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分类精讲

2024-10-18 12:1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4人

词类活用,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备考时,要熟记一些常考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1)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非表时间、处所的名词,也能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②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吴起列传》)

③表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发生的处所,等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游黄山日记(后)》]

以上三例中活用的名词都表示动作、行为所依据的道理,翻译时可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上介词“按”“依据”等,使之成为介词结构。

④方位名词作状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⑤时间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综合演练

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译文:                                                         



(2)名词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②副词作状语+名词

江水又东。(《水经注)

③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④名词+补语。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⑤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⑥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时,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梦溪笔谈》)

⑦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或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⑧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综合演练

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译文:                                                                   

(3)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它就活用为动词。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综合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

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美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选自《庄子》,有删改)

(1)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

译文:                                                             

(2)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译文:                                                            

(4)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主语成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活用的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二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且以这个形容词充当定语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

综合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子夏云何?”对:“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异乎吾所闻:君子草贤而容众,嘉善而矜①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选自《论语·子张》)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矜(jīn):哀怜,同情。②与:同“欤”,语气词。

(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译文: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译文:   


(5)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宾结构有一种特殊的语意关系,即动词不是支配宾语,而是含有“致使”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

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

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物。

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论吏士行能令)

综合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

于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子路问曰:子见夫子:四体不,五谷不分,为夫子?”植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日:“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共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身,而乱大伦

译文:                                                                  

(6)意动用法

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两类: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吾从而师之。(《师说》)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综合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摘编自《韩诗外传》)

王贤共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译文:


实战技法

词类活用:明特点,辨“角色”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分析成分 

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在谓语位置,并和动作、行为有联系,活用为动词。

按现代汉语规范对其词性做出判断 

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后有宾语,因此“目”为名词作动词,是“递眼色”的意思。

参照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推断其所属

根据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类型,判断实词的词性。

首先要切实把握各类活用现象的一般特点,培养较强的语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活用了的词;然后用语法分析的方法确定特定的词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句子中的特定成分;最后确定其具体的含义。

在“常态”情况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谓语,动词多作谓语。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活用了。

(1)主语和宾语位置

主语和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了。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至”本来为动词,这里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了,就活用为名词,指“到达的人”。

(2)谓语位置

谓语通常情况下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当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它肯定是活用为动词了。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为名词,出现在谓语位置上,肯定是活用为动词了,是“杀”的意思。

(3)状语位置

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动作的修饰语(状语);名词处在动词前又不是主语,那么只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名词“兄”并不充当主语,在这里是动词“事”的修饰语,即用作状语,意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