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情节的艺术技巧”例解

2024-10-28 16:4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7人
高考“小说情节的艺术技巧”例解:

一、高考真题
例1、(2020·全国Ⅰ卷)阅读《越野滑雪》完成后面的题目。
1.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答案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例2、(2020年浙江卷)阅读《雪》([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完成题目。
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前后伏笔照应等技巧。
二、知识点梳理:
1、小说情节构思(波澜起伏)的技巧
1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作用: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2)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作用: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3)误会: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误会法主要形式:①正反误会。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②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③互相误会。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作用: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③凸显人物形象,服务于文章主题。
(4)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5)衬托: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6)突转: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作用: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小说情节安排(逻辑严密)的技巧
(1)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寻找线索时,可以借助小说标题、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间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作用: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2)照应: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关照与呼应。
作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3)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作用: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4)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
作用: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三、回扣课本:
1呼应:《故乡》开头和结尾相呼应。
2、衬托《林黛玉进贾府》王夫人对宝玉的评价,从侧面衬托宝玉的反叛形象。
3、铺垫:《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靠着火也需穿上棉袄了。”自然环境描写,暗示天气寒冷,为下文孔乙己的遭遇做铺垫。
……
四、学以致用:
1、尝试分析《祝福》的艺术技巧。(6分)
(1)对比。祥林嫂在年底祈福的热闹祝福中悲惨死去,祝福与死亡,热闹与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文章主题。
(2)呼应。开头和结尾都有对祝福场景的描写,前后呼应,与祥林嫂的死形成对比,深化主题。
(3)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鲁镇一个地方,集中在除夕祝福的时间内,情节紧凑。
(4)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我”是参与者,见证者,也是小说线索人物,增添故事的真实性,使情节紧凑。
(5)现实与回忆结合。祥林嫂死前的穷困潦倒与“我”对她大半生的回忆相结合,丰富故事内容,突出人物形象。
2、阅读《镖头杨三》,完成第题目。(6分)
杨三“失镖”,文中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三处加以分析。(6分)
答案 ①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说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定赔偿。为后文一系列情节埋下伏笔。
②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下文一彪人马劫粮照应了杨三所说的话。

③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后文沙风里却是带头劫镖的人。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