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手法,其核心内容涵盖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在现代文学中,传记、回忆录、游记等文体均归类于记叙文。其显著特征是通过鲜活的形象和事件来映射现实生活,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文章的主旨往往蕴含于具体细节之中,通过生动的人物、事件、景物描写得以展现。此外,记叙文以叙述为主轴,融合了多种表达技巧,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1)首先阅读题目,然后阅读文章。在阅读题目时,要特别注意从题干中识别出“题眼”(即答题的关键点),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使阅读过程具有明确的目标。(2)在阅读文章时,应注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3)准备回答问题时,必须再次仔细阅读题目,准确找到“题眼”。(4)在答题时,如果题目具体涉及到文章的某些段落,需要对这些段落进行反复阅读;如果问题涉及全文,则需要重新阅读整篇文章。第一人称(我、我们):指代作者本人,或虚构的角色;可以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配角。使用第一人称能够营造出真实可信、亲切自然的叙述氛围,便于直接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第二人称(你、你们):用于直接对话,创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的交流感;拉近叙述者与听众或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抒发情感。第三人称(他、他们):允许叙述者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记叙事件和人物,提供一种客观、中立的叙述角度。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1.写人,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五种)写景(由运到近,大小、整体局部等)侧面描写(人、事、景、物)(1)自然景物描写,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为故事发生提供背景;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⑤象征和暗示(展开情节、转换情节);⑥揭示或深化主旨。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同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但各自作用略有不同:前者是为渲染气氛,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后者侧重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包括两类: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二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氛、色调等所作的描写。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④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或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风貌或表达某个道理)服务。〖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a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b以人物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以“母亲”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件事;c以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d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展现一家人无限温馨的画面;e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f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g明暗线索。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如《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变化;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作用:对情节起增补、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凸起中心。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1.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2.过渡: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3.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4.伏笔: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5.详略: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6.铺垫:描写……,为后文……做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7.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地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8.衬托(正衬、反衬):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9.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人、事、景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10.夸张、讽刺: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11.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12.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13.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14.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15.托物言志: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16.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了……的感情;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17.画龙点睛:点明了……,耐人寻味,引人思考。(画龙点睛通常在文章关键处,卒章显志则只在文章结尾。)18.直抒胸臆: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19.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20.动静结合: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21.虚实相生: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深刻揭示主题。22.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23.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①比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作者…情感。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③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了表达效果。④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优美,节奏鲜明,增强文章气势,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增加了感染力。⑤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内容呼应,意蕴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⑥反复,强调……意思,抒发强烈……情感,富有感染力,突出文章主题。⑦设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⑧反问,加强语气,强烈表明……的态度,抒发了……的情感。⑨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严密。⑩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⑪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加强读者的印象/抒发……情感,突出文章的中心。⑫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1.纵式结构;时序、事件发展顺序安排材料。《十三岁的机遇》2.横式结构:空间、地点转移或事件分类安排。《幼时记趣》《故乡》内容角度:①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人物的……心理/情感/精神品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②抒发了作者……情感,③点明了……中心/揭示了……(主旨),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⑤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时间、地点),⑦以诗词开篇,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⑧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缘由内容角度:①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人物的……心理/情感/精神品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②抒发了作者……情感,③点明了……中心/揭示了……(主旨)内容角度:①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人物的……心理/情感/精神品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②抒发了作者……情感,③点明了……中心/揭示了……(主旨),④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⑤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深思,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①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营造氛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等。②过渡段: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对比衬托;伏笔铺垫。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启示。深层含义:标题的修辞义、双关义;主旨(情感、品质);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1.内容角度:①交代了写作对象,②暗示/概括主要内容:……,③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2.主题角度:①抒发……情感,②揭示……道理,③表现……品质3.结构角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前后文衔接更加紧密。4.表达效果角度: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引用古诗词,增加了文学色彩,③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新颖别致,富有韵味,④一语双关,既指……,又指……,⑤疑问句式,引人深思;小标题,格式新颖,条理清晰,⑥题目(物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承载了……情感,⑦(标题风格)准确鲜明、含蓄巧妙、简洁凝练、意味深长遣词造句:涉及词汇选择、句型构造,例如使用叠字叠词、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构建整句与散句、运用长短句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技巧。语言特色与风格:展现出语言的多样性,如平实自然、华丽绚烂等不同风格。语体风格:区分书面语与口语,以及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的使用。情感表达:敏锐捕捉作者在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无论是含蓄、直接、热烈还是细腻。1.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体人、物、事)③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⑤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坐作者感(1)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或身份来叙述故事。这里的“我”可能是作者自己,也可能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后者经过艺术加工,与作者本人不同。当记录的是作者的真实生活时,这个“我”代表的就是作者本人。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直接表达内心感受,使读者感到更加亲切和真实。(2)第三人称叙述: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使用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地叙述故事。(3)注意:有些文章可能会使用第二人称代词,通常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中,实际上叙述者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立场上。使用第二人称叙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