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考什么
从2019年的《理水(节选)》《小步舞》到2021年的《秦琼卖马》《石门阵》,近年来,小说阅读的考查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文本特点看,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更具可读性与易读性;从题目设置来说,小说阅读题的命制更具灵活性。高考语文试题中,小说的选文内容与《课程标准》保持了方向上的一致性,牢牢扣住了时代精神,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自然地融人考题之中,让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充分感悟中国文化、中国精神。2021年的《秦琼卖马》《石门阵》,2020年的《书匠(节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
小说怎么考
高考小说阅读选文相对集中的主题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如2019年的《小步舞》、2021年的《石门阵》《麦子》。这些小说不仅引导我们去读懂故事、品味语言,更让我们感受其中的文化与审美价值。高考小说选文都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并且为了达到“为国选材”的目的,小说文本的阅读难度一般并不大,所以“读懂”不是问题,“读透”才是难点。如2019年的《理水(节选)》,对于高中生来说,大禹治水的故事一定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在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小说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观照,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大禹身上展现出的新时代品质,因此,对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品读小说文本的语言要素,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发掘文章的艺术之美。品读小说语言要素,一是要分析鉴赏语言表达的手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使用、句式的变化等;二是分析鉴赏整体的语言风格,明确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如《秦琼卖马》多用书面语,用语考究,古朴典雅;《越野滑雪》大量使用修辞手法,生动细致,有感染力;《理水(节选)》新颖深刻,讽刺性强,有时代气息。
高考小说命题特点:
首先,注重教材篇目的学习及迁移。《课程标准》中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等任务群都有与小说阅读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大对这些任务群作品及其衍生物的研读力度,可以在提升阅读品质的同时,对作品思想整体把控大有裨益。如我们研读《哦,香雪》可以了解改革开放初期山村的巨变,了解人物看似平静而又波澜起伏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再去阅读《表妹》,其主题思想、心理变化也就不言而明了。再如我们研读《老人与海》,充分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那么再去分析《越野滑雪》中提到的“冰山理论”也就手到擒来了。
其次,注重对文化、社会、自然、人性四大母题的研读与思考。从近三年的阅读选文不难看出命题者对以,上四大母题的关注与青睐。当然,这四大母题并非独立存在,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如《秦琼卖马》《书匠(节选)》关乎文化传承和人性良善,《表妹》《少男》关乎社会变迁与人性心理。对于四大母题的挖掘与思考,不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需要。
最后,以分析要素为解读作品的关键。抓住作品的内容要素和结构要素,对分析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阅读理解受阻时,要素分析便成为突破理解的关键之处。以2020年《越野滑雪》为例,其情节要素线索为热爱滑雪一酒馆话别一相约滑雪,而“滑雪”这贯串文章始终的一个事件恰恰是“冰山理论”中那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透过“滑雪”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对友情的思考。
【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
反套路题型多样,形式新颖。反套路是建立在套路基础之上,没有套路,何来反套路?反套路是给考生答题设置难度,但反套路并不是说让题目超越考生答题能力范围。题目形式不管怎么变,答案内容都不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简单解释:题目没见过,但是背后的知识点“我”学过。这就是“以生考熟”。在近年的高考题中,小说阅读主要考查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考生和老师也总结出了“3+2”(即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旨、读者)的答题套路,行之有效。
但近几年反押题反套路思路明显,因此,考生需要学会如何破解反套路的小说阅读题。“反套路”既是为了防止考生押题、套路答题,更是为了让考生能真正读懂文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同时,也是为了向新高考过渡,侧重学科的情境化命题。
套路:
1.《祝福》:社会环境描写、倒叙、标题含义和作用、肖像描写、次要人物作用;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明暗双线结构、自然环境描写、伏笔与铺垫、人物心理变化;
3.《装在套子里的人》:漫画式夸张笔法、比喻与象征。
反套路:
【2022新高考1卷】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题的基本思路:
一是审题,问什么,答什么,找到答题方向;
二是找知识点,题目考察哪一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体系要牢固掌握(必备知识);
三是认真分析文本,对照知识点来做分析解读(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反套路题有本质也就是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