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环境描写,首先确认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然后再从描写技巧与写景角度入手分析。所谓入山有门径,学习亦如此,先来学习一些语文专业术语,掌握一些答题话术,再去分析鉴赏吧。
一、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步骤
1.找出文中指写的具体内容,看小说指写的是自然环还是社会环境,要明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2.联系常见的环境指写手法。环境描写的手法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
(1)描写技巧角度: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3.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方法再作答。
【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明手法。要注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景物描写的手法一般不是单一的,要注意全面、准确,
第二步,分析特点。要注意将描写的手法和描写的景物特点结合起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突出景物特点的。
第三步,答出作用。要注意区分描写手法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的不同,描写手法的作用是使环境更典型、更真实、更富有立体感。
二、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汇总
(一)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具体可感。
2.比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创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4,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利于抒情。
5.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更鲜明、更突出。
(二)表现手法
1.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2.动静结合:描写景物时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3,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要注意虚是为实服务的。
4渲染、烘托: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进行多方面的挥洒铺陈,对某种事物有意进行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指写作时先从侧面进行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5.白描,细描:白描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要求运用极简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细描即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三、真题训练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碗,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艄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有删改)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景物描写手法。
答: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表现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静”这一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小说善于利用环境来塑造人物,突出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酒店的特点。
答:
3.小说开头的八段文字,作者是如何突出峡谷的“静”的?
答:
4.小说中多次写到布旗,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例1:答案: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例2:
1.答案 :B肥汉的“呆”并非被震撼。第12段中“似在瞌睡”“不瞧那钱”等描写也体现出了肥汉的“呆”
2.①狭小。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骑手喝汤时)满屋都是喉咙响。②阴暗。屋里极暗,不辨大小,走进去,慢慢才看清物件。③简陋。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④年久。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褪,字色也相去不远。(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应该找出相关描写进行分析。可以从酒店规模、酒店环境、酒店陈设、酒店的年代久远等方面进行分析。
3.答案:①直接突出特征:“布旗静静垂着”“一世界都静着”。②运用拟人手法:四脚蛇与石头们赛呆。③以动衬静:人走动、小落石的声音惊走飞鹰。④虚实结合:“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⑤运用多种感官,如“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一匹马负一条汉……闷闷响成一团”将视觉、听觉结合在一起。(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题干限定了范围一—一“开头的八段文字”,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4.答案:①“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交代骑手出现的背景,突出峡谷的“静”。②“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褪,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突出酒店年代久远。③“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布旗”借指酒店,推动情节发展,引出后文骑手饮酒的描写。④“布旗上下扭着动”,富有象征意味,暗示骑手风云乍起的未来生活,动人心魄。
解析:应该先找出文中对布旗的具体描写,再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