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商朝时期,辔地常处于敌方攻击威胁之中,当商朝实力强大时,商人在此抵御外敌维护统治;当王朝统治力减弱时,辔地最终叛商或被敌方侵占,商人将其称为敌对方国“辔方”。这说明商朝( )
A.有一定疆界观念 B.中央集权在强化 C.对边地控制不稳 D.与方国关系多变
2.三代“因地而税”,田地是赋税征派的主要对象。秦汉时期则“舍地而税人”,基于人口的赋役征派是王朝最基本的财政收入,无论是税额,还是所起的作用,相比其他种类的赋役都更重要一些。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土地兼并严重
C.政府实现对人身的有效控制 D.小农经济出现
3.后赵石虎统治时期,有官员上奏称,佛出西域,为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石虎回复以“朕生自边壤而君临诸夏,佛是戎神,正所应奉”。这说明当时( )
A.胡化与汉化的交替进行 B.北方皇权强化
C.民族交融助推佛教传播 D.佛教的中国化
4.同样是分裂时期,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北方多国并立,南方政权相对统一。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相对统一,南方处于多国并立的状态。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儒学复兴运动 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C.改变了地方行政制度 D.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5.文献记载,元朝太子上午接受儒生的教导,下午接受喇嘛的教导,他认为喇嘛讲的藏传佛教的内容十分好懂,而对儒生讲的并不是很有兴趣。这反映了元朝( )
A.儒学正统地位被打破 B.世俗文化发展
C.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 D.佛教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