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情节作用”题例解

2024-11-23 11:3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65人

一、高考真题:

例1、(2021新高考全国I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例2、(2019全国III《到梨花屯去》)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

答案: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人沉思。

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二、知识点链接

1. 小说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1)一般开头: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开头: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3)写景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2. 中间情节的作用

(1)      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      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3)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

3. 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1)出人意料: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2)令人感伤: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欢喜: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4)留下空白: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解题通法】

(1)内容角度:对环境: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对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3)对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4)对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5)结构角度: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三、回扣教材:

1、【必修下第六单元《变形记》/卡夫卡】谈谈小说把主人公变成大甲虫的情节安排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展开故事情节(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基础)。③表现异化主题。

2、【必修下第六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小说让别里科夫经历结婚事件、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②表现别里科夫保守,胆小的性格(人物形象)。③批判(沙皇)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扭曲,奴化的主题。

3、必修下第六单元《祝福》(鲁迅)小说中,写祥林嫂抗婚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①人物方面,表现祥林嫂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抗婚情节不能看作祥林嫂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而是她在鲁四老爷家做事,深受“一女不事二夫”的贞洁思想的毒害,坚决不嫁第二次。

②情节方面,为下文写祥林嫂捐门槛做了铺垫。

③主题方面,突出小说的主题。写祥林嫂抗婚这一情节,表现了祥林嫂命运的悲惨,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她反抗得越是激烈,越是显得封建礼教思想在她脑海中根深蒂固,越能突出小说的主题。

四、学以致用阅读《送米》,完成题目。

小说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维】

第1步:审题干,明方向。“结尾一段”规定了答题范围,“作用”明确了答题对象,“简要分析”指出了答题要求。

第2步:明思路,组答案。(考虑“四要素+结构+读者感受”)

答案: 

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小说就是借一次次要米的情形,使故事情节得以展开。

②突出了主人公不为自己一心为公的形象特征。一次次的要米,使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也得以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从而突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高度赞扬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