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逗号
(2023·新高考I卷)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
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
示例一:①处,两个逗号将“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
示例二:②处的两个逗号将时间状语“半天”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闭住口”的时间之长,凸显了狂风的猛烈和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
(2024·高考原创模拟II)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逗号可以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但他们还没有走出二十码,又突然停住了。庄主院传出一阵吵闹声。他们跑回去,又一次透过窗子往里面看。是的,里面正在大吵大闹。
不能。
①逗号强调“二十码”,突出了动物离开的距离之短,衬托出庄园的混乱;
②加强了荒诞滑稽的意味,删去后语气平淡,缺乏表现力。
(2024·强基联盟高三联考)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标点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到处为沙老师吹腾。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腮帮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①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②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诸位!”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地说。
第一句:①用逗号隔开,强调了画线处三个动作的独立性;②逗号的短暂停顿,又显示了动作的连贯性和有力量。
第二句:①用逗号隔开,从三个方面写出他耍枪之后的自信;②用短暂的隔开,形成整体性气势,与下面的“咽了口气”和“低声地说”形成强烈反差。
2.感叹号
(2024·T8联考)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用意。
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
①感叹号用在此处是直接抒发自己面对泰山的心理感受,极高大、极壮阔,自己对此极震撼;
②一连串的感叹号也表现出汉武帝找不到更好的、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和赞美泰山。
3.问号
(2024·宁波高三上期末)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其实有着很强的表意功能,请体会“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这两句话“!”和“?”寄寓的主人公的情感。
①“!”寄寓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
②“?”寄寓了主人公对故土富饶的急迫和期待之情。
4.破折号
(2024·嘉兴高三上期末)文中【甲】【乙】两句都使用了破折号,请简述两处破折号的作用。
【甲】鸟没捉到,抓出一只甲虫——祖父已去世十八年。
【乙】我偏爱它,它不仅有植物线条的柔美,更像是一种言说——又一年的秋天已至。
第一处:既转换了话题,将话题从追忆祖父突转到祖父去世已久,也带给读者恍如隔世的感受,表达出作者对祖父的无限追念。
第二处:既解释说明了前文“言说”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由芦苇花色彩生出的秋愁,也舒缓了文势,增强了句子的抒情意味。
5.引号
(2023·温州高三一模)画波浪线语句是先生与他的对话,其中“是陕西”一句未使用双引号,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效果。
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①本处未用引号,显示出他回答的随意,表现了人物的不讲究;
②避免文本陷入一问一答(对话)的形式,使语言表达形式更具多样性。
(2023·台州高三一模)请分别指出语言文字运用I中“踢猫效应”和语言文字运用II中“差不多”“口头禅”三处引号的作用。
I.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正是负面情绪传递的过程及后果。
II.方玄绰近来爱说“差不多”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似的。
“踢猫效应”表专有名词;“差不多”表引用;“口头禅”表强调。
6.综合赏析
(2023·七彩阳光高三联考)文中三个加点的“呢”后面的标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原因。
①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②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
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
①第一处,句意强调出乎意料,所以用叹号;
②第二处,承接上文的叙述,引出下文的想象,所以用逗号;
③第三处,用反问句,写出作者无法找到合适的东西比拟梅雨潭的“绿”,故用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