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5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这意味着各国共产党独立了,不再是共产国际下面的一个支部,世界革命也就无从谈起。而斯大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在1923年到1924年,资本主义世界在美国的带动下开始走向繁荣,斯大林此时已经务实的意识到,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于是他提出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
显然这有悖于世界革命的战略,斯大林也因此遭到了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批判。但最终斯大林靠政治手段战胜了反对派,共产国际也就逐步的沦为了苏联的工具。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虽然曾一度点燃世界革命的希望。然而随着希特勒于1933年崛起,对苏联的最大威胁已经从资本主义变成了法西斯。
为了对抗法西斯,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7月-8月),就要求各国党配合苏联,与英法建立集体安全的外交路线。
但苏联与英法的谈判并不顺利,于是斯大林决定与希特勒联手
1939年8月23日《苏德密约》签订,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在斯大林的授意下,共产国际开始淡化反法西斯的宣传,并转而要求西方国家的共产党反对本国政府,反对战争。
本已得到一定发展的欧洲各国共产党,只好拒绝配合各自的政府共同对抗法西斯。
最终导致各国共产党再次受到本国政权的打压,共产国际也成了众矢之的。
这样一来,苏联领导人就开始思考共产国际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1941年4月20日,斯大林对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人表示:
“现在各国共产党应该成为完全独立的党,各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一种障碍,这种形式更容易导致各国党遭到资产阶级政府的迫害”。
由此不难看出,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的最初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各国共产党随着莫斯科的意图左右摇摆,把各国党搞得蒙头转向,在国内也常常处于被动,进而又导致共产国际的威信在各国党中间严重下降。
二是此时人们根本看不到世界革命的前途。无论是与英法结盟,还是与德国联手,苏联都是在通过与资本主义世界合作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共产国际也就没有底气再高喊世界革命。
《苏德密约》虽然让苏联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但无论是在反法西斯阵营中,还是在各国共产党中,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形象都遭到了严重损害。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共产国际的重心也完全转移到维护苏联自身利益上去了,世界革命无从谈起。
苏联要通过与资本主义世界结盟对抗法西斯维护自身安全,但又控制着一个以“世界革命”为任务的组织——共产国际,这显然会影响苏联与英美等国的关系。于是斯大林决心处理掉这个绊脚石。
苏德战争刚一爆发,斯大林就赶紧召见了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人,斯大林指出:
各国党应该就地开展保卫苏联的运动,而不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目前共产国际不应公开出面。而且共产国际要求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不要把苏德战争说成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之间的战争,强调苏联进行的是卫国战争,而不是想把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强加给任何人。要求英共放弃对丘吉尔政府的攻击,要求法共要与戴高乐合作。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随即美国参战,进一步推动了盟国之间的合作,共产国际也就越来越碍眼
1941年下半年和1942年,不仅各国党与共产国际之间互相感到不满,且共产国际执委会本身也处于涣散的状态。
1941年10月,战火就已经蔓延到了莫斯科,共产国际被迫搬到了乌法。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机关人员只剩150人,且被要求不得再以共产国际的名义开展工作。在乌法的工作人员每天也只是在办公室聊天,无所事事。
1942年底,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曾派人到苏联驻美使馆,建议莫斯科解散共产国际。
此时对于斯大林来讲,共产国际的存在不仅毫无意义,反而会影响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的关系,以及战后苏联通过同盟关系可以获得的利益。
随着战事深入,当战争开始向有利于同盟国发展的时候,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重新显现,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战后世界的安排。
首先,苏联当时虽然声明接受《大西洋宪章》,并且保证给与各民族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权利,但是在签署该文件的时候并没有征求苏联的意见,这无疑是对斯大林的刺激。
其次,在1941年12月,当苏联红军首次转入反攻,斯大林就向英国外交大臣介绍了与英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计划。
苏联不仅要求恢复苏德战争前的边界,而且希望以寇松线为界,得到波兰东部的领土,然后以德国的领土为波兰补偿。把芬兰和罗马尼亚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以承认比利时、荷兰,可能还有挪威和丹麦划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为交换。
但英国始终没有同意,最终苏联只好在与英国的同盟条约中,删去了关于战后领土要求的条款,从而获得了英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
苏德战争刚一爆发,斯大林就曾要求英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因为这关系到苏联的生死存亡,但英国一直是拖延。直到美国参战后,在美国的逼迫下,英国才同意于1943年在法国海岸发动一次主要进攻。所以英国才会在与苏联的同盟条约中做出了承诺。
然而两个月后,英军在北非惨败,丘吉尔此时又想反悔。最终在罗斯福的坚持下,美英联军才决定以在北非发动进攻代替在欧洲登陆的计划,斯大林对此当然不是特别满意。
然而,随着进攻北非行动的开始,苏军又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再到美英联军在阿拉曼战役中,迫使德意军队全线投降。战局已经彻底向盟军有利的方向发生了转折。
到1943年5月初,苏联为了促使美英军队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并接受莫斯科关于战后安排的重要构想,斯大林此时必须要做点让盟国感到放心的举动,这个举动就是解散共产国际。
在斯大林的推动下,1943年6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
会议确定,共产国际的所有支部一致批准关于解散国际的建议,没有任何支部对此提出异议。
6月10日,苏联《真理报》刊登了31个赞成解散共产国际的共产党支部的名单,以及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的决议,宣布共产国际从即日起正式解散。
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意味着莫斯科从战略角度放弃了世界革命的主张;
二是意味着莫斯科失去了从组织上指挥各国共产党的合理依据,虽然在莫斯科的各国共产党国外局继续存在了差不多两年,但随着战争结束,各国共产党领导人也都返回国内领导本国建设工作了,国外局和国际部也陆续被取消。
虽然后来斯大林为了应对冷战,于1947年9月组建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但显然其无法与共产国际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