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1)小说的阅读方法

2024-11-23 07:5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2人

考情分析

1.选材特点 

1732069275889623.png 

1)体裁以短篇小说为主,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契合课标要求“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

2)题材类型多样,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考生关注家国情怀,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3)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文章情节相对完整,能展现人物的性格侧面。

4)主人公大多平凡而典型,他们身上具有闪光点;主题上,反映小人物身上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轻财重义等中华传统美德,多展现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上的高贵品质。

5)重视关联教材,强化教考衔接如2024新课标Ⅱ卷《千里江山图》呼应教材里的革命小说《百合花》《党费》《荷花淀》和林觉民的临终绝笔《与妻书》,把个人与时代交融在一起。

2.考点考向

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

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

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集中于拓展和探究题。

 基础知识

一、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概念: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

二、小说篇幅

1.长篇小说(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一般认为,字数在六万或十万以上的小说为长篇小说,还可细分为小长篇(一般六万字到十万字),中长篇(一般十几万字到三五十万字),超长篇(一般超过百万字)。

2.中篇小说(三万字至六万字)。一般认为,字数在三万字至六万字的小说为中篇小说。也有少数十几万字的小说也被算作中篇而不归于长篇,这取决于文章内容的丰富度。

3.短篇小说(几千字至三万字)。一般认为,字数在几千字到三万字的小说为短篇小说。

4.微型小说(数百字至几千字)。一般认为,微型小说的字数应在两千字以下。

三、常考小说题材、主题

1.乡土写实小说。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延续到30年代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到农民身上。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2.革命小说。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从题材的角度看,“革命历史”题材在新政权后占有最大的分量和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是指“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黄子平)。缺点:由于缺乏对革命和工农大众感情的体验与认同,对革命斗争有肤浅、空洞的描写,往往把革命生活简单化。其中长篇主要有《保卫延安》(杜鹏程);《红旗谱》(梁斌);《青春之歌》(杨沫);《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3.历史小说。历史小说通常与军事小说不分家,严格来说,历史小说主要是以史实记录为蓝本,重新记述、刻画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说。网络上出现的历史小说大多是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背景的穿越类小说。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趋势。

依据历史事实做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鲁迅《故事新编·序言》)的严格的历史小说,一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同上)的较为自由的历史小说。

4.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全称科学幻想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伴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文学体裁。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否则就是科学奇幻小说)而创作出的文艺。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必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的主流,国内科幻小说还呈现出轻科学偏文艺的趋势。

备考策略

一、重视阅读,加强读懂。阅读经典,选材多元,见多识广,联系社会热点,重培养快速读懂文本的能力。

二、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思维建模,引导熟练掌握文体知识,重视跨文体融合、落实考点。

三、关联教材,重视群文阅读。同一主题不同文本,同一考点,课内课外比较,把教材与课外阅读融合在一块。

四、精题精练,错题重练,重视审题。常规题与创新题结合,整理典例和错题,加强审题能力训练。

阅读方法

考场阅读与平时阅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两步阅读:第一步是整体阅读,第二步是带题阅读。第一步整体阅读至关重要。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整体阅读的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所谓快速阅读,就是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才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快速阅读的目的在于整体把握。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1.初步感知人物

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初步明了小说情节

两种方式明了小说情节:(1)明确叙述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2)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注意: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需要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1)从题材内容总结主题。具体需要“两抓”:①抓标题,如《祝福》。②抓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2)从人物塑造把握主题。在小说中,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①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②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如《水浒传》中林冲的性格转变就暗示了主题。

3)从情节发展概括主题。小说的某些典型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人物的心理状况等等,可以领悟情节的主题内涵。

4)从环境描写看对主题的暗示。环境描写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5)从文中重要语句挖掘主题。小说主题虽然不能像散文那样靠议论、抒情句直接表现出来,但借助文中重要语句也可挖掘主题。如一些感情强烈的句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等。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乡巨变(节选)

周立波

过了九点,互助组的八户到齐了,除这以外,来了二十一家单干户,有现贫农,新老下中农,也有新老上中农。全体到会的,一共是二十九户。看见该来的人都到了,刘雨生把大家叫进厢房。这位单单瘦瘦的青皮后生子,站在桌边,背着灯光,面向人群,从从容容做报告。他没有稿子,也不拿本本,却把邓秀梅和李主席在支部会和代表会上的讲话,传达得一清二楚。

解放前,刘雨生家里顶穷。他只读得两年私塾。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现贫农;或者用亭面胡的话来说:“是一个角色。”他的记性非常好。开会时,他不记笔记,全靠心记。开完了会,他能把他听到的报告大致不差地传达给人家。许他发挥时,他就举些本地的例子,讲得具体而生动,非常投合群众的口味。

刘雨生的互助组的八户人家和周围单干的家底、人口和田土,以至这些田土的丘名、亩级和产量,他都背得熟历历。他出生在这块地方,又在这里作了十六年的田。村里的每一块山场,每一丘田,每一条田滕的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他都清楚。他是清溪乡的一本活的田亩册。

他为人和睦,本真,心地纯良,又吃得亏,村里的人,全都拥护他。

但是,刘雨生所走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且也并不平坦。村里组织互助组时,他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

如今,上级忽然派个邓秀梅来了,说是要办社。他心里想,组还没搞好,怎么办社呢?不积极吧,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

“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

开支部会时,听了邓秀梅的报告,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一直到早晨,他的主意才打定。他想清了:“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

从那以后,他一心一意,参与了合作化运动。张桂贞看他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时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发躁气,跟他吵闹。刘雨生每天回来都很晚,吃了饭就上床睡了,使她根本没有吵架的机会。开这群众会的头一天晚上,刘雨生回家,发现灶上锅里,既没有菜,也没有饭,张桂贞本意是要激起他吵的,但他也没有做声,拿灯照照,看见米桶是空的,就忍饥挨饿,吹熄灯睡了。张桂贞翻了一个身,满含怒意地说道:“你呀,哼,心上还有家?”

第二天,也就是开这会的同一天的上半日,张桂贞从床上起来,带着她的三岁的孩子,回到了娘家,找哥嫂商量去了。她的娘家,就在本乡。她父母双亡,娘家的人只有大哥和大嫂。她的大哥张桂秋,人生得矮小,人都叫他秋丝瓜,解放以前,他是个兵痞,家里也穷。土改时,划作贫农,如今成了上中农。他一心一意,盘算要把他久想离婚的妹妹嫁到城里去,给他当跳板,好让他往城里发展。

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并且平平静静地做了报告。在灯光下面,人们看得出,他的脸上有愁云,眼睛含着沉郁凄楚的神色。

“他心里好像有事。”亭面胡旁边有一个人低低地说。

亭面胡并非精细一流的人物,平常对自己马马虎虎,对人家也谈不上细致,但经人说破,他也看出了,刘雨生显出没有精神、大有心事的样子。

“准是他的堂客又跟他吵了。”亭面胡身边那个人又低声地说。

“这号没得用的堂客,要是落在我手里,早拿烟壶脑壳挖死了!”亭面胡一边说,一边把他的烟壶脑壳在高凳脚上磕得喘咚蹦咚响,好像高凳的脚就是张桂贞的脚一样。

亭面胡正在说的时候,一个短小单瘦的中年人来了。刘雨生的报告顿了一顿;手也好像轻轻抖动了。他的眼睛有意避开不看这个进来的男子。

“那是哪一个?”桌子边上,邓秀梅小声地问陈大春。

“那是雨生的大舅子,张桂秋,小名秋丝瓜。”陈大春说,声音也没有平常粗大。稍稍打了一阵顿,刘雨生忍住心里的凄楚,继续做他的报告。他说起了农业社的优越性,又谈到将来,乡里要把有一些田塍通开,小丘改成大丘;所有的田,除缺水的干鱼子脑壳,都插双季稻:按照土地的质量,肯长什么,就种什么,有的插稻谷,有的秧豆子,有的贴黄麻,有的种瓜菜。

听到刘雨生说起这些具体的作田的事,大家都用心地听。刘雨生的心也轻快一些了。(有删改)

【注】①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写于1959年,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山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插叙一开始就介绍刘雨生的家境和学历,反映了刘雨生能力强,有天赋。

B.亭面胡说刘雨生“是一个角色”,这从正面赞美刘雨生聪慧能干,品德高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C.“他是清溪乡的一本活的田亩册”,说明刘雨生熟悉当地的人口、土地、历史,是带领农业合作社建设的合适人选。

D.看到丈夫不问家里冷暖,张桂贞只想跟刘雨生发脾气,甚至想离婚。这些情节突出了刘雨生一心为公的形象。

2.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刘雨生作报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告会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情节有张有弛,跌宕起伏,构思精巧。

B.作者笔墨重点不是落在报告本身,而是通过各种人物的反应来凸显主人公形象。

C.刘雨生平平静静作报告说明了他此时恢复了平静,心态平和,不再受外界影响。

D.在看似松散的插叙之后,前文各种矛盾在报告会上聚集,情节渐渐显出波澜来。

3.小说中刘雨生的内心是如何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4.周立波在谈到创作《山乡巨变》时说:“我以为文学语言,特别是小说里的人物的对话,应该尽可能地口语化,但也要提炼、润色。”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详解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从正面赞美”错误,这里是亭面胡对刘雨生的评价,应是侧面赞美。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说明了他此时恢复了平静,心态平和,不再受外界影响”错误。根据“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并且平平静静地做了报告”可知,刘雨生表面平静,但内心波动。

3.①成立互助合作社之初,刘雨生有些犹豫和迷惘。②上级派邓秀梅来了后,他产生矛盾心理,感到进退两难。③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他又不停地自责和反省。④开支部会后,他想了一通宵,从而完全清醒和觉悟。⑤老婆带着孩子回娘家,刘雨生作报告,表面平静,内心痛楚。⑥但作完报告后,心情却变得轻快自在。

4.①多口语、方言,真实自然,幽默风趣。如“他背得熟历历”“丢开这个背时壳”“这号没得用的堂客,要是落在我手里,早拿烟壶脑壳挖死了!”等,符合农民身份、口吻,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②高度凝练,句式灵活。如写刘雨生“站在桌边,背着灯光,面向人群,从从容容做报告”,“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运用四字短句,简洁有力,精练传神。又如“你呀,哼,心上还有家?”以反问和变形句式揭示人物个性,表达妻子对丈夫不顾家行为的不满。再如“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以倒装和反问的句式表达对自己的苛责。

③精心润色,生动传神。如“有的插谷,有的秧豆子,有的贴黄麻,有的种瓜菜”,其中“插”“秧”“贴”“种”等动词准确表现农业生产特点,生动鲜明,富有表现力。又如写刘雨生“是清溪乡的一本活的田亩册”,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刘雨生对清溪乡土地工作的熟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不凡的工作能力。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