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听课的“七个关注点”

2025-02-05 16:5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02人

在新课标背景下,听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观察和记录课堂中的关键要素,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教学过程的优缺点,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下是听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七个方面,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搭建有序的学习路径

教学环节的设计犹如建筑的蓝图,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架构。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一节初中数学课“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

首先,通过展示古代建筑中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图片,引入勾股定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用方格纸测量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度,自主探索三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归纳出勾股定理的表达式。

最后,通过一系列有梯度的练习题,从简单的直接应用定理计算边长,到复杂的实际问题解决,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这种从引入、探索、讨论到巩固的教学环节设计,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勾股定理这一重点知识,并且培养了多种学习能力。

听课教师在记录时,应详细描述每个环节的内容和过渡方式,以便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关注板书的范式、结构和效果:知识的视觉呈现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记忆。

在一节高中化学课“氧化还原反应”中,教师的板书设计堪称典范。黑板的左边,教师用清晰的图表列出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实例,通过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黑板的中间,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总方程式,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出了化合价变化的元素,强调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右边则是一些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整个板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如同一个知识地图,引导学生在化学的海洋中航行。而且,教师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中,与讲解内容紧密配合,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板书上的关键信息,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听课教师需要记录板书的整体范式、内容结构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理解知识所起到的作用,分析其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记忆。

三、关注过程中的技巧、方法和效果:突破重难点的钥匙

教学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巧妙的教学方法能够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理解复杂的概念。

以小学语文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运用了多种技巧。在描写海底生物的段落中,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精美的海底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沙群岛的海底世界,直观地感受到了珊瑚的美丽、鱼群的多样。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海底生物的姿态和声音,描述它们的特点,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讲解重点段落的修辞手法时,教师运用了对比分析法,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与普通描述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修辞手法的生动形象。

对于难点知识——文章的总分总结构,教师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每一段落的主要内容与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听课教师在记录时,要重点关注这些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时机、实施过程以及对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及主要知识点的效果,以便在自己的教学中借鉴和改进。

四、关注课堂练习和扩展部分的频次:巩固与拓展的平衡

课堂练习和知识扩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一节初中英语课上,教师在讲解完新的语法知识后,巧妙地安排了课堂练习。

先是通过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对新学的语法规则进行初步应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然后,教师设计了一些情景对话练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语法知识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知识扩展方面,教师引入了一些与本节课语法相关的英语谚语和名人名言,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语法结构,同时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在整堂课中,练习和扩展部分的频次安排合理,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听课教师要记录练习和扩展内容的类型、难度、出现的时间点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评估其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巩固和能力拓展。

五、关注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相长的关键

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在一节高中物理课“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力与加速度、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法,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听课教师需要记录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分析它们之间的协同性以及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从而为自己的教学选择合适的方法。

六、关注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分配:高效课堂的保障

合理的时间分配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有序进行的重要因素。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但又不能过于冗长,以免影响教学进度。

例如,在一节小学美术课“我的自画像”中,教师将课堂时间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画家的自画像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时约 5 分钟。

接下来,教师讲解自画像的绘画技巧,包括人物比例、五官特点、表情刻画等,这个环节花费了 10 分钟,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绘画方法。然后是学生实践绘画环节,教师给了 20 分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建议。

最后,留出 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这样的时间分配,使每个环节都能顺利开展,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获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

听课教师要记录每个环节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分析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能突出重点,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七、关注课堂学生活动的人数和表现:以生为本的体现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人数和表现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在一节初中体育课的篮球教学中,教师组织了多种学生活动。在篮球运球练习环节,教师观察到几乎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他们认真地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运球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运球技巧,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满意。

在小组篮球比赛环节,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热情高涨,积极配合,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展现出了团队协作精神。虽然有个别学生在比赛开始时有些紧张,但在队友的鼓励下,也逐渐融入到比赛中。

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他们在活动中不仅提高了篮球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听课教师要记录参与各项活动的学生人数、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如参与的积极性、技能的掌握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以此来评估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此外,还要关注教辅和教具的使用情况以及重要节点和学生表现。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使用显微镜(教具)让学生观察细胞结构(重要节点)。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详细讲解了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学生们认真聆听并操作。

有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清晰的细胞图像,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有的学生则遇到了困难,教师及时给予指导。通过观察这些情况,听课教师可以了解教具的使用效果以及学生在关键学习节点的表现,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通过对以上七个关注点的观察和记录,听课教师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为教学研究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